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和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了专制皇权的强化B.规范了内阁机构的运作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2021-09-26更新 | 236次组卷 | 54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清雍正帝对军机大臣张廷玉评价道:“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之所以获此殊荣的原因是
A.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该言论表明此人
A.强调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B.强调了相权对君权的危害
C.否定了中央集权制度D.以废丞相来强化君权
4 . 下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年代省数道数、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
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
元朝12省183路971425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B.州郡等地方行政机构权力变化不大
C.调整地方行政层级减轻中央负担
D.调整地方行政层级加强对地方控制
2021-06-22更新 | 277次组卷 | 48卷引用:2019年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进士科考试只试策,并不试文,后来又增加了帖读、帖经和杂文等形式不ー、不够规范的考试项目,但不定。高宗时,杂文成为进士考试的法定项目。开元以来,科举和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时海内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唐玄宗遂对进士考试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是开元六年,针对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科场及文坛都有所触动,时为宰相的张说和苏颋在骈文写作中崇雅浮艳,运散入骈。在当时,宰相有阅榜及定夺取士名单的特权,苏、张的文风之变对文坛骈丽浮艳之习有改易之功。二是开元二十五年,针对进士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的现象,颁布《条制考试明经进士诏》,调后的进士试确立了“三项剖”:帖经、杂文、策,更加重视文词。

——摘编自张晓敏《唐代进士科改革与文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进士科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进士科改革的影响。
2021-05-22更新 | 36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清王朝的民族政策强调“一切政治,悉因其俗”。雍正帝曾说:“朕思回民之有教,乃其先代留遗家风土俗,亦犹中国之人,……是以回民有礼拜寺之名,有衣服文字之别,要亦从俗从宜,各安其习。”这一观点
A.体现了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B.确保了民族关系的稳定和睦
C.加速了中华民族一元化进程D.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021-05-20更新 | 352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在先秦文献中,“母弟”一般是指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只有诸侯的“母弟”才被称为“弟”,异母弟则被称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
A.强化宗法观念B.维护母系权威
C.突出分封差别D.体现礼乐教化
2021-05-18更新 | 212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针对元代行省划界,清人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之险失河;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作者旨在表达
A.天险尽去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B.分省建置有别于传统行政区划设置
C.行省难以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D.设置行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帝否认《春秋》有“尊王攘夷”“华夷之辨”的内容,认为《春秋》大义在于扶植纲常、辨定名分,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提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接着,雍正帝又分析了历史上一统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雍正帝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清朝国力日益强盛的形势下,与汉族士人反清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包含着维护清朝统治地位的动机。这种新的“大一统”理论,使清帝以天下之主自居,不容忍任何分裂割据现象,因而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空前地巩固了中国的统一,奠定了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论与“正统”观念》

材料二   罗马帝国边缘省份对于中央的离心力巨大,于是帝国后期出现四帝共治、东西分裂的政治割裂。帝国覆灭后,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成了人们心灵的慰藉,这本是欧洲文明又一次统合的契机。然而,11世纪,基督教分为天主教与东正教两个相互拆台与对立的宗教派别。16世纪的宗教改革又让一大批民族国家逐步兴起,将世俗政权凌驾于宗教权力之上。还有来自南方的伊斯兰势力入侵伊比利亚半岛与巴尔千半岛,这种外部力量威胁为欧洲内部多元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摘编自王凯迪《历史上的欧洲为何难以走向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帝提出“大一统”理论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同中国古代“大一统”相比罗马帝国政治的特表征,并简析11—16世纪欧洲难以实现统一的原因。
10 . 明太祖曾写诗发出这样的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康熙帝也曾在谈话中抱怨"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枢决策机构的弱化B.对商人生活的向往
C.官僚集团的怠政D.对帝王生活的厌倦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