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史记》记载:“成王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管蔡之乱说明了
A.宗法制确有建立必要B.分封制必致地方叛乱
C.周公确有夺位之想法D.分封血亲易导致对抗
2 . 夏商周三代是早期国家时期,“邦”只是荒野之中的文明据点,邦与邦之间的荒山野地都没有明确的领土归属,所以三代所谓疆域,实际上是一种文明据点联结成的点状结构。下列对于“早期国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B.缺少文字记载而没有进入文明时代
C.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的初始国家
3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D.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022-01-01更新 | 621次组卷 | 1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表明
A.礼节轻重决定地位的尊卑B.古人对丧葬的轻视
C.丧葬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D.丧葬制违反宗法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如表先秦文献的一些记载,根据如表可知,当时
内容文献
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大宰》
齐侯、卫侯不敬。叔向曰:“息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仲尼闻之日:“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成公二年》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
A.礼与政的关系受到关注B.争霸战争促进君主集权
C.西周政治制度得到推崇D.儒家仁政思想深入人心
6 . 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021-09-06更新 | 5115次组卷 | 2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此举的积极意义在于
A.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B.树立德政的贤明形象
C.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D.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
8 .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B.宗法分封逐渐瓦解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是关于夏、商的部分文献记载。表中信息可以说明,夏、商时期
内容出处
汤“尃受天命,刻伐下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土)”春秋时期齐国叔夷钟铭文
“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春秋战国时期《竹书纪年》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帝发崩,子帝履葵立,是为桀”汉代《史记》

A.王权严重依赖神权B.嫡长子继承制成熟
C.“家天下”局面遭破坏D.早期政治文明的兴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