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即: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所说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选官标准和选拔方式有何变化,并说明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到了东汉末年,地方门阀士族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实行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3 . 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
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21-10-14更新 | 851次组卷 | 36卷引用:浙江省绍兴鲁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部分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这种行政区划设置变化反映了
郡县数西汉三国西晋隋朝唐前期
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4郡50县5郡70县7郡43县13州74县
江西豫章郡18县4郡51县6郡58县7郡19县7州34县
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1郡9县2郡14县1郡5县5州28县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效率低下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疆域扩大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2020-12-07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金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长期以来,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们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这一变化
A.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D.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020-11-18更新 | 204次组卷 | 19卷引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这说明隋唐
A.仍设置“三公”官职,且无所不统
B.“三公”与“三省”职责权力相同
C.“三公”职权变化反映皇权的加强
D.级别越高的职官,往往越没有实权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帝国进入了蒙古时期,与之前的历史时期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变大了,统一而且超大的,是元。明和清都比此前的中华帝国版图大出了一两圈,这其实是元代确定的框架和范围。……事实上,尽管明帝国并没有真正对西藏和辽河以北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但至少在当时人民的心目中,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已不再是绝域,不再是礼乐教化难以到达的地区,而是“中华”的一部分。

——摘自《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材料二   建置因乎形势,必合时与地通筹之,乃能权其轻重,而建置始得其宜,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若全境收复,经画得人,军食可就地采运,饷需可就近取资,不至如前此之拮据忧烦,张皇靡措也。区区愚忱,实因地不可弃,兵不可停,而饷事匮绝,计非速复腴疆,无从著手,局势所迫,未敢玩愒相将。至省费节劳,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优,则设行省,改郡县,是由不容已者也。

——1877年6月左宗棠上书清廷《遵旨统筹全局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元代对“中华帝国”版图所做的贡献。并以元代的史实说明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是“中华”的一部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此时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进展。依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建议设立新疆行省的原因,并写出新疆行省设立的时间。
2020-10-10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在宋代以前,宰相是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军、政、财各种部门的事无不统领。后来宋太祖改革官僚制度,使得率相只剩下了管理民政的权力。推动了这一变化的机构设置有
①三司   ②枢密院   ③宣政院   ④理藩院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9 . 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  )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C.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2020-09-03更新 | 2168次组卷 | 55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020·江西南昌·二模
10 .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A.保障了选才公平公正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迎合了庶族地主势力D.催生了曹魏门阀士族
2020-07-07更新 | 204次组卷 | 22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五校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