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史记》载:“秦之法,任(保举)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汉承秦制,汉明帝诏令:“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汉元帝时富平侯张勃就因选举不实,被削封邑二百户,死后被谥为“缪”,耻辱延及后代子孙。这些做法(       
A.有助于监察体系的完善B.意在保证荐举官吏的质量
C.抑制了王国势力的膨胀D.满足了政府对人才的渴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一摘编自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西方的入侵,它转而阻止了中国人做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1905年,它最终被废除。

—一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科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 . 有同学为研究宋代科举制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时间科举出身人数占全国当年总人口比
公元1100356000.036%
公元1200645000.101%

——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材料二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是时天下学者,杨(忆)、刘(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愈)文者。

——摘编自【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2)简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明史·选举志》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命题试士。”士子多半只读程朱课本,甚至只能背诵程文墨卷。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士占18%。这说明(     
A.隋唐时期的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B.隋唐时期的科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C.隋唐时期的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时期,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2022-11-26更新 | 905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东华松山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北宋《神童诗》里有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据此判断,下列对宋代科举制解读正确的是(     
A.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B.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C.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D.扩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2-11-10更新 | 309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7 . 古代的文官政治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既是曹魏政权应对战乱时局之需,也是两汉察举制的继续发展。它较之察举制的主要不同在于
A.选官的对象不同B.选官的依据的不同
C.选官权的归属权不同D.选官的目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国古代社会政给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一个庞大的儒生士大夫阶层为主的官僚后备军,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始于
A.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B.西汉察举制的实行
C.隋唐科举制的推行D.宋代实行重文轻式的国策
9 . 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士是等级制度中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需要在官学中学习“六艺”等文武知识与才学。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崛起,以知识与才学为各诸侯国所重视;士的来源广泛,私学成为“士”的教育主要途径,士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各种官职有带兵作战、有纵横外交、有担任一国之相和各级行政、有从事教育的,士的派别也非常之多。

材料二   经历两汉,“士”成为儒学之士的主要称谓,以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也重视“御”“射”“求”“数”等六艺中的实际才学,但到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宋元,“士”的来源又逐渐广泛。明清时期,“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所读之书基本以“四书”“五经”为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内涵出现重大变化的原因,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明清时期“士”的内涵出现的几次重大变化,并指出这几次变化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们也会在传记和墓志中追溯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反而会回顾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士子,如范仲淹就有“断齑画粥”的故事。这种变化
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明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2022-03-04更新 | 1056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