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在《中国古代职官》一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而在新旧《唐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A.维护了儒学主导地位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
C.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
2023-10-26更新 | 670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龙门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面诗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A.分封制B.均田制C.察举制D.科举制
3 . 察举制度初行时,郡国实行不力,有的郡不荐一人。为此,汉武帝下诏严加督责,并制定了严厉的处罚办法:“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当免”。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君主专制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提高了行政效率D.打击了豪强势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央与地方失去联系,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的制度亦无从推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曹魏推行(     
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
2022-12-14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汉中期,察举制又增加了敦朴、直言、清白等名目,出现了“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的现象。这反映了(     
A.察举制出现弊端B.察举制标准放宽C.察举制注重品德D.察举制传承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与《史记》《汉书》相比,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A.史学体例的发展B.选官制度的变化
C.人口数量的增长D.民族交融的加强
2022-01-17更新 | 519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宋代科举相较于唐代的“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变为“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这反映了宋代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选官完全公平公正
C.录取人数大大增加D.科举制度日趋僵化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宋太祖时取士较为严格,朝廷下令:考试及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殿试后并在殿前“唱名”,由皇帝“赐及第”。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代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来,虽在比例上有所增减,但其制不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科举取士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但是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接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高祖多次下诏让各地官员举荐贤人能士,帮助朝廷治理国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摘编自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滋生腐败,干扰人才选拔。于是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宫职。这种制度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隋朝建立后,被废除。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2)仿照以下表格示例,任选一种中国古代的其他选官制度进行介绍。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滋生腐败,干扰人才选技。
概况曹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即九品中正制。
作用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结果随着士族的没落,隋朝时被废除。
10 .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有(  )
①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官僚政治逐渐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③程朱理学提供了思想源泉                      ④民族交融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