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它”最可能是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察举制科举制
取士方式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取士标准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次、文法等。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程文之等第。
入仕程序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教育背景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对察举制与科举制予以简要评价。

3 .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解的难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乡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象“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然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薄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人从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   选官制度其实也是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的主要手段,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科举制创立于隋,完善于唐,发展于宋,中断于元,僵化于明清,废止于1905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是什么?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5)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出先秦、战国、汉代、魏晋各时期的选官制度。
(6)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2019-12-2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田阳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察举制是汉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沿袭秦朝,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等方式,任子是沿袭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由于任子、赀选讲究门第和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进入仕途,容易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军功则要在战场立军功,受封军功爵。随着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人才,仍按“军功爵”选官,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

——摘编自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

材料二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察举制举荐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东汉孝廉中,家世资料可考的有265位,他们的身份背景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当时
A.选官标准发生深刻变化B.不注重官员的政治才能
C.中央集权呈现衰落趋势D.选官制度容易固化阶层
2019-12-01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摘编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摘自《晋书》

材料三   科举考试成为把各种信仰、种族、观念、家庭背景、经济利益不同的人与国家政治取向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成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整合社会各种力量的黏合剂。庞大的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民族和各种利益不同的集团、人群,不但没有向西欧那样分裂成众多小国而是不断走向统一,科举考试制度的凝聚作用不可忽视。

——摘编自杨光《科举考试拯救了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名称并概括董仲舒对选官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九品中正制度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7 . 唐开元三年的1份诏令说: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且“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官”。此诏令出台的背景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B.科举日益成为高级官员重要来源
C.地方治理的现实困境
D.传统世家大族集团日益走向没落
8 . 2019年深圳富源中学“高考移民”事件备受社会关注,考试公平事关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察举制科举制
取士方式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取士标准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次、文法等。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程文之等第。
入仕程序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教育背景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科举制加以评价。
2019-12-2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是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土人进入政坛,甚至官居高位,时人将这种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阀阅”。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D.宋朝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2019-12-0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东汉末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
A.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
B.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
C.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
D.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