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如图为《通典·职官六》中关于御史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秦汉时期御史的设置
A.进一步完备了中枢机构B.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
C.促进了监察体系的完善D.增强古代制度的多变性
2021-03-06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福建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
A.行政权与监察权之间分权制衡B.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
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地位
2021-02-28更新 | 308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表明
A.汉代开始重视对地方的监察B.汉代的监察体制防止了腐败
C.汉最高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D.汉代的刺史掌握了地方实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剩史一名。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就。其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镇压诸侯谋反B.监察地方政治
C.参与中央决策D.管理州县事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2021-01-01更新 | 924次组卷 | 6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察
C.发挥文官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2020-12-26更新 | 685次组卷 | 53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御史台,在中央设都察院,与六部同级;罢谏官,设置独立的机构六科给事中,长官为正七品,分别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这些举措
A.表明当时官员贪腐严重
B.有利于分割六部的行政权
C.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
D.有利于全面监察官僚机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的根本目的是
A.削弱国王势力
B.整肃地方吏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监察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唐时期,监察御史由尚书省负责选任。北宋时期,“宰执勿得进用台官(御史台官员)”,宰相不能荐举“台谏(御史台官员)”“当出(皇帝)亲擢”。这一调整反映出北宋
A.监察官的素质要高于前代B.分化官僚权力以加强皇权
C.宰辅集体领导制遭到破坏D.扩大监察职权以削弱相权
10 . 封驳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尚未正式起草的诏书封还词头或对已经起草成文的诏书封还并加驳正的一种制度。北宋真宗咸平四年杨亿在疏文中说: "恐命令之或失,故建封驳之局”。范仲淹也说:“置门下封驳司,使制敕无得误者”。北宋设立封驳制度
A.弱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凌驾于皇权之上
C.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D.实现了权力制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