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这说明
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
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
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
④六科是都察院的余支机构和派出机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1-07-07更新 | 355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形成的御史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沿用,但在隶属关系上有所改变,中央御史台不再属少府所管,而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下的独立监察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御史制度的强化,另外表现为地方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而由中央不定期派出巡御史以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葛生华《试论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隋唐时期,御史台的独立性得到巩固,御史台内部组织结构与分工进一步明确、细致。

唐代,御史台总管全国监察,内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一台三院分别管理内部事务、监察中央与地方百官,甚至设狱、审判,特别是对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六部”的监察加强。御史有权列席尚书省会议,“监其过谬”。对州、县二级地方行政组织则采取分为“十道”监察区为主的巡视监察。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隋唐时期监察制度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
2021-06-13更新 | 15817次组卷 | 120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5 . 唐代谏官工作形式多样,负责谏正皇帝及中央政策。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白居易就做过左拾遗,当时讽喻诗也具有谏言性质。上述现象反映了
A.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开明B.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C.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D.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掌考课、监察、弹劾百官的权力。汉武帝时,设丞相司直,协助丞相纠察百官的不法行为。这说明汉代
A.中枢权力结构混乱B.行政职责分工合作
C.廉政建设不断加强D.监察体制日趋完善
7 . “夫纠察之官,是持邦宪,耳目之任,以司君听。”据下表可知,唐代
时代监察官事迹
唐高祖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诚直,指陈得失,无所回避,被提拔为侍御史
唐太宗侍御史张行成“纠劾不避权威”为官员所忌惮
唐代宗苏州刺史李栖筠觐见代宗“敷奏祥明,不事权贵”,留任御史大夫
A.监察制度已逐渐完善B.监察官最受皇帝重视
C.监察职能产生了变化D.监察有助于社会治理
8 . 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
A.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
C.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D.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
2021-05-10更新 | 1581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唐御史中丞(官名)宋璟经常直论朝政得失,敢于纠举弹劾不法权贵,所以被忌恨于朝中。有人奏请派宋璟外任,(武)则天皇帝准其奏,下诏令宋璟往赴扬州作推按使,宋璟认为该项工作不在御史中丞职责范围内,属于违背制度的差遣,故不受。则天皇帝无奈,只好再令其去审查幽州都督屈突仲翔的罪案,宋璟又不受。一个多月后,皇帝又下诏,令宋璟作李峤的副手出使蜀地,宋璟仍不受。宋璟三拒制诏,但由于其拒绝符合法度,所以武则天也未作深究。

——摘编自丁中柱《唐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有人认为“宋璟三拒制诏”说明了唐代监察权已经独立于皇权。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只写观点,没有说明,不得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
2021-04-2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唐代中央重视向以老者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政绩是否属实;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可以“诣阙”请求官员留任。这些举措
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实现了国家权力向乡村的渗透
C.改变了地方政务运行程序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