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利益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对此,台湾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宣布饷银不准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台湾税收要全部留作抗日之用。一批台湾爱国官绅也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骑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摘编自李艾丽《从反割台斗争看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

材料二   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红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

斯大林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红军和红海军的战士、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的主要力量。处在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解放战争。”

——摘编自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特点及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阅兵的背景和意义。
2 . 百年共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系统,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在图中找出辛亥革命所代表的字母,并依次写出其他字母所代表的近代中国重大事件。从“外事之刺激”和“中国的反映”两个维度,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三的观点是否一致,概括它们各自的核心观点。
(3)辛亥革命的硝烟早已消逝,但其是非成败,百年来众说纷纭,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
2020-02-10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海洋之路

中国的海洋之路留下了古代的光荣与梦想,也留下了近代的屈辱与艰辛。

材料一:


材料二: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这一天,注定是载入史册的日子。正如在古代中国海洋奏响至今余音缭绕的乐章;也正如清代北洋海军“定远”级铁甲舰,以亚洲第一而声名远播,为近代中国海防涌起虽然短暂却绝对壮阔的波澜,而今“辽宁舰”的光荣入列,使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得尝夙愿,几代人的世纪梦想得以实现,所有国人都为活在当下见证这一历史事件而深感荣幸。


       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


问题:
(1)图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海上贸易盛况?
(2)结合图二及相关知识,分析“中国海防涌起短暂波澜”的原因。
(3)参阅以上材料,概括中国的海洋之路给你的启示。
2019-09-0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一模历史试题
19-20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南地区早在元十一年即设置行省,行省辖37路、2府,边陲又设立若干宣慰司。州、县设置比较普遍,与内地相同。这一地区统治的最大特色在于各级地方机构广泛使用土官制度(土官世产生大抵行省宣慰司主要由流官大员坐镇、主治+兼置土官。路一级机构中,土官地位相当重要,但仍有一些流官。州、郡、县之下机构绝大部门任用土官。

——摘编自教材编写组《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851年缅甸和英国的冲突致使缅甸割地议和;1860年英国取得孟雄境内铁路敷设之权。于西藏藩篱渐撒。缅甸和中国西藏都是和中国云南接界的。英人遂回求派员从印度入云南探测,总署不能拒。之后英国借口马嘉理事件于1876年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中国许滇缅通商。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口重庆许英派员驻扎,查看川省英商之事。182年法人复和越南启衅,陷河内。越南始来求援,中国遂由云南方面派兵入越南。1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不败而败”,再与法国立约。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对云南管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60-80年代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西南地区的原因及影响。
2019-09-26更新 | 296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年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5 .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李鸿章对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概括
A.忽视了洋务派失误的影响
B.涉及制度与人事等多方面
C.没有触及失败的根本原因
D.突出了自己领导失职之责
6 . 有人认为“船兴则国兴”,也有人认为“国兴则船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开国战争与海上丝绸之路对船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的扩展与繁盛,为造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明朝的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的需求使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出现了新的飞跃,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业发展的顶峰。

——程晓《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兴衰及其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造船业出现三次高峰的原因。

材料二   荷兰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肚子很大,利润也就很多。当时,荷兰拥有的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作为中间人、代理人、加工者和推销商,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矛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然后把它们运销到欧洲各地。返航时,他们又从欧洲各地为这两个最早的海上霸权国家运去小麦、铁器、木材和海军补给品。

——《大国崛起》


(2)材料二反映出荷兰人积累财富的主要方式是怎样的?其物质条件是什么?

材料三   英国人勃兰德在《李鸿章传》中写道:“如果这些大炮有适量的弹药及时供应,鸭绿江之役(黄海海战)很有可能中国方面获胜”。亲历黄海海战的外国人马吉芬以惋惜之情写道:“震撼东亚之中国舰队,今也已成过去。彼等将士忠勇,遭际不遇,一误于腐败政府,再误于陆上官僚,与其所爱之舰,同散殉国之花。”

——陆儒德《黄海海战百年余痛的反思》


(3)我国近代海军诞生于什么时期?材料三中两位外国人对“震撼东亚之中国舰队”黄海海战战败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材料四   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将于4月下旬在青岛举行。截至目前,已有60余个国家表示将派海军代表团参加多国海军活动,多个国家将派舰艇参加国际舰队检阅。这次阅兵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国际化、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阅兵。预计国产航母将亮相。

——《大公报》2019年3月29日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说明“国兴”与“船兴”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重大事件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19-05-04更新 | 441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0年1月浙江历史高考选考真题
8 . 地缘政治指的是地域关系对国与国关系的影响,是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材料一   中国古代“和合”的地缘政治思想不具有扩张性。作为东亚地区地缘中心的中国秉承“协和万邦”的理念,营建了和平稳定的区域地缘秩序。该秩序重视国家关系的和谐,主张亲仁善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在国家关系中不强加于人,不诉诸战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制建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之上,中国奉行“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态度;周边国家则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地区形势,中断或者恢复朝贡关系。中国对属国维持着松散的同盟关系,不干涉其内政,并且在属国受到威胁时提供安全保护。这就使得东亚国际体系更加稳定,维系了中华礼制文化治下的区域和平。

——摘编自尹朝晖《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的思想评析与现代启示》


(1)阅读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主要理念,评价这种理念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2)读图,任选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两个国家,结合所学,概述其侵华活动的主要行径,并分析与其侵略活动与其所划定的势力范围的关系。

材料三   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海权论”,强调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了被称为“陆权论”的“边缘地带”学说,他将欧亚大陆沿海地区称为“边缘地带”。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占有优势;控制了边缘地带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运。因此,美国、英国、苏联扮演关键角色影响欧洲沿海地区的控制,因此影响世界的基本权力关系。


(3)①简要概括“海权论”和“陆权论”的主要观点。
②你如何看待上述两种地缘政治理论?运用相关世界历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825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持到1842年。但是这种禁令有很多漏洞,走私很容易,而且工业间谍也很多,英国禁止机器出口的禁令从长期来看是徒劳无功的。到1邵5年有2000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大陆。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1840年叶年就达到、60万英镑,’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资料充分证明,它们成功地购买并安装了英国’的机械设备。向时,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键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西学富强丛书》、《农学丛书》、《中互耳学丛书》、《科学丛书》等深受欢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热领域一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邓小平复声主管教事业后,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待先进技术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清政府重视近代科技的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的意义。
10 . 觉醒和团结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公车上书运动)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影响(五四运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①与材料一“甲午战败割台”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___
②这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的表现。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又是如何应对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觉醒和团结”的认识。
2019-04-0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奉贤区2019届高三3月调研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