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清末新政中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北洋政府统治的十多年间,先后制定了12部宪法性文件;南京国民政府也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等多部宪法。以上材料说明(     
A.政府的民主化程度日益加深B.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民心
C.中国的宪政观念在不断增强D.晚清民国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2 .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能对省制及中央与各省权限予以规定。1923年,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既知规定人民权利义务,而于地方制度付之阙如,徒沾沾于国家机关,铸成大错者也。”孙中山这一反思
A.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意在强调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分析了军阀割据出现的根源D.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3 . 为防止袁世凯专制,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的临时参议院制定的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D.《钦定宪法大纲》
4 . 下图为刊登于1916年7月31日《新闻报》上的一幅漫画《再造民国之最要着》。画面中一名议员一手拉风箱,一手执勺,正在对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这幅作品
A.暴露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面目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
C.表达了国人重建民主政体的愿望D.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2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临时约法》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特意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副署才能发生效力。这项规定产生的实际后果是
A.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维护B.行政权力划分陷入混乱
C.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进程D.政党政治实现高度发展
2020-12-02更新 | 735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以来,德国迅速向工业国转型,各地区之间商业活动频繁,但地区交易规则的差别和习惯法差异对商业规范造成诸多不便;1871年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为法律统一化和法典化提供了依据;强调价值观统一、重民族传统的民族主义深刻影响德国,直接作用于法典的编纂;强调个人民主权利和经济自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思潮,影响法典的价值取向;丰富细密的各地方民事普通法以及法国、奥地利的法典化实践为德国提供了广泛的资料来源;由罗马法发展而来的潘德克顿法学学派,建构了德国民法典的理论基础;主张保留封建政制的保守派最终占据上风,塑造了德国民法典内容上保守的特征。德国民法典在长达23年的制定过程中历经多次审查和广泛订论,不仅为本国制定了一个法典,也为各国学者留下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立法资料。

——摘编自谢怀栻《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续)》

材料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全国统一,为制定民法典创造了政治前提;新知识精英参与执政,为民法典编纂提供了人力支持;国民政府出于巩固统治、树立法治政府形象的需要,强势推动民法典编纂,立法方针、立法原则与立法人员都由政府决定。整个民法典编纂历时三年,由主要仿《德国民法典》的《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发展而来,各编相继完成,次第公布施行。政治精英和法学家秉承对三民主义政治理论的价值认同,贯彻于立法原则和条文中,导致法典过于精英化和政治化,基本上在封闭状态下完成,缺乏对舆情的了解。用大陆法系的标准来衡量,民国民法典“集现代各国民法之精英,而弃其糟粕”,“民法和民事诉讼法足以跻身最优良的现代法典之林”,“在改革中国数千年的法制、开创私法制度与司法文化方面,较之法国民法尤有过之”。

——摘编自张生、李彤《民国民法典的编订:政府与法学家的合作》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民法典与中华民国民法典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华民国民法典。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蔬,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纸钱亦然。

——摘编自《天朝天亩制度》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国人历来以文人治国,过度重视宪法为一纸文书,签字盖章而庄严收藏者,而忽视宪法有似于我人天赋之性能。殊不知议会采一院制或两院制,行政权由总统或内阁掌握,当日所写之宪法与下面一大群农村组织之关系极微,因为乡民的识字率一般认为只有5%,农民只能集体指挥。传统的官制办法着重男人优于女人,年长的优于年幼,读书明理的优于目不识丁,这和全民投票的原则以及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经济之机会不仅不相衔接,而且大相径庭。中国的大传统及小传统,过去统统有利行政之辅助工具,至今无可资改造利用以增进民权,或者转变为多元社会之桥梁。在这种情形之下,代议政治只是一种伪装,新成立之政党纵以不同的宗旨号召,当中无一可以切实代表各选区。同时城市内新兴的市民阶级力量也过于低微。在这混淆的时代里,军阀割据,使全国士气受挫,使新出生的中华民国丧失了所有尊严,新旧之间无法衔接。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纲领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基本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推行宪政遇到的困境。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摘编自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自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民主没有精确值,只有近似值:民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民主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命题,民主的实现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此而彼的过程,毋宁说,民主“是一个连续体,一段旅程,一个正在进行着的过程”。

——《“中国式民主”的现实逻辑与内在理路》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中英两国“光荣革命”的法律成果。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概括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请辞临时大总统,并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尽管后来袁世凯践踏了这个约法,但它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这便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美国制宪者认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权利托付于情绪化的民众,缺少一种精英的理性慎思明辩和权力的必要集中,其后果必然是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政治……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的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摘编自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法律制定的因素。
10 . 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大变局”的高潮一节,正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出现,现代警察制度建立,新闻舆论形成等。这一时期是指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时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