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日军的滔天罪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三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19498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赵笺《解放南京——军史美术创作的一个条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请各举一个战役说明。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的主题。
2 . 近年来.加拿大学者卜正民的《秩序的沦陷》一书.揭示了抗战初期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和崇明五地民间乡绅、商人.面对日伪占领者的“合作”意向与生存状况。美国学者傅葆石的《灰色上海》,考察了上海文人面对战初的留与走选择时的复杂心态及言行。两部著作
A.揭露了沦陷区的日军暴行B.揭开了沦陷区民众的精神创伤
C.宣传了全国抗战局面形成D.争取各国对中国的国情和帮助
3 . 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且组织名目繁多的日语雄辩会、日语作文比赛等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其他中小学课程也经常被日语课挤占。材料表明日本意在
A.消除中日隔阂B.实行文化殖民C.促进文化交流D.推行社会教育
4 . 2014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在
A.1931年B.1932年C.1937年D.1941年
5 . 2014年,我国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定为国家公祭日,祭奠……的受难同胞。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南京大屠杀D.重庆大轰炸
6 . 日军为巩固和扩大占领区,采取的措施包括(     
A.实行“以华制华”政策B.实行殖民统治
C.进行经济掠夺D.推行奴化教育
2021-03-19更新 | 2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文物是文明的载体,是国之瑰宝。历史上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多达1000多万件。中国近代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的渠道主要是
A.中外正当贸易B.帝王对外赐予
C.外国劫掠偷盗D.商人走私贩卖
2021-03-16更新 | 170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抗战初期,日军急于攻打下一地方,因此,在占领-地后日军只留少数兵力,并靠发展伪军维持占领地的统治,村庄防卫主要依靠伪乡村政权和伪军协助。这一现象说明
A.国民政府军事策略灵活B.日军兵力有限
C.国共两党矛盾日益激化D.中日国力悬殊
9 .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每年的
A.7月7日B.9月2日C.9月18日D.12月13日
2021-03-09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如图所示是1938年1月出版的《抗战漫画》第一期封面《兽行》。漫画展现了耀武扬威的日本士兵,带血的匕首,冒浓烟的房屋以及国人的尸体。该漫画内容
A.激发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B.控诉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C.揭露了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D.反映了日本军事力量的强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