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民族英勇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9371月,成立刚刚半年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20日,抗大第二期正式开学。这一期共设四个大队,其中一、二队是红军的团、师、军千部:西安事变后,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一部分爱国军人也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四大队的学员大都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主要是北平、天津等地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青年学生,还有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是当时情况的写照。但是,学校虽然学习、生活非常艰苦,因为大家有理想,有目标,受远大的革命志向和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所以抗大到处洋溢着朝气蓬勃、愉快向上的欢乐气氛。所以,当时来到延安的人,中途逃跑变节者极少,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我党我军的领导骨干。曾担任过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今的冈村宁次这样形容这批学员的战斗力:宁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抗大和抗大精神,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烁璀璨的光芒,在后人的记忆中铭刻流传。

——摘编自陈子平、茅蕾《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一一抗日军政大学广告吸引1.5万青年破封锁到延安》、周洁《红色摇篮: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主要背景?
(2)依据材料指出改名前后抗大的学员构成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抗战思想?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大精神?
2022-01-1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抗日战争艰难时期,云南不仅承接由沿海迁来的工业企业和军工厂,还接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办的西南联合大学等文化教育单位。受宋美龄委托,美国退役上尉陈纳德组建的援华飞虎队,以昆明巫家坝机场为基地,首次展威就击落击伤偷袭的日本空军飞机10架。后连续战斗,在中缅上空共击落击伤日本战机2600架。云南作为大后方唯一的对外战略通道,以立体型、多维性支援抗日战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攻陷缅甸后,立刻把魔爪伸向滇西,妄图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侵占整个云南,进而威逼重庆。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滇西抗战中,云南人民做出了难以估量的重大贡献与牺牲,应永远彪炳青史。

——摘编自郭来喜《抗日战争艰难期云南人民的重大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略滇西的背景。
(2)根据材料,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各族人民的贡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侵华前,太行地区手工业较发达,各地就地取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如造纸、熬盐、采药、酿造、陶瓷、皮革、丝织、草帽、竹业等,几乎遍布太行区各县。但日伪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扫荡使太行抗日根据地手工业种类减少、规模缩小,无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根据地政府开始推行互助组、合作社这种新的生产模式,重新整合劳力资源;对有重大发明及创新者提出表扬并予以奖励,举办生产展览会宣传技术创新,将手工业工人、技术人员组队研究技术改进。采用公私联营、开办训练班、奖励劳动英雄的方式以提高群众生产能力和生产积极性。

——摘编自岳谦厚、赵智荣《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改革》

材料二   1943年到1946年期间,整个太行山地区发生了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的建设陷入了举步维艰的阶段,生产极度落后。太行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展示了自身的聪明和智慧,克服了经济困难的局面,从而进一步地实现自给自足,促使了整个太行地区的经济恢复。

——王帅《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展手工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展手工业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大部分是明末清初由广东迁入广西的客家人的后裔。罗尔纲在《亨丁顿论客家人与太平天国事考释》一文中指出:天王洪秀全以下六人的起义诸王领导集团中有五人是客家人。

——引自《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

材料二   19004月底至8月中旬,“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和直隶、东北一些地方,广泛地掀起拆毁铁路、电杆和焚砸其他洋物洋货的活动,还采用遍贴传单的形式造成强大的宣传攻势”。

——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三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办的,一所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农民运动骨干有学校,在北伐战争前夕和北伐战争期间,农讲所为广东和全国培养了一批农运干部,为推动北伐战争的进展,在全国各地开展农民运动,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正是农民运动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进行。

——引自薛毅《农民运动讲习所与北伐战争》《江汉论坛》2002年第4

材料四   刘少奇曾在《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文中,作了充分的说明:“抗日战争没有占全国人口百分八十以上的农民参加,是不能胜利的。……所以在抗战的时期中,正确合理地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最重要的一着。”

——引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第817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核心问题?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三,概括这段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
(3)根据材料四,指出刘少奇同志的主要主张。由以上材料,你有哪些启迪?
2021-09-2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89年,恭王赵惇继任南宋皇帝,恭州改名为"重庆府"。处于两江交汇的重庆成为抵抗蒙军南下的重镇,延续了南宋王朝的统治。到明清时期,重庆发展为四川和西南最重要的商埠城市,川江上游各地商品汇集于此外运全国,而下游各地商品又溯江而上汇集重庆,再转运上游地区。重庆黄葛古道是重庆通往云南、贵州等地的一条陆上重要通道,是历代川黔商贾的必经之路。明清时期重庆的发展为以后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和商业中心地位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历史》

材料二   1939年1月,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以下简称南方局)在重庆成立。"皖南事变"发生后,南方局与国民党当局正面交涉的同时,将“皖南事变”真相公诸于众,迫使国民党最高当局作出“以后绝无剿共之军事”的承诺。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等人常去民盟机关“特国”,积极支持科技界、工商界代表人士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南方局利用《新华日报》等舆论阵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对时局的主张,推动重庆进步文化界陆续创作和上演进步话剧242台,使以"抗战、团结、民主”为旗帜的抗战进步文化成为大后方文化的主流。南方局还积极与各国外交使团和国际友好人士接触,促成了1944年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和美军观察组实地考察延安。

——摘编自蔡律《战斗在国统区心脏的南方局》

材料三   重庆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中美合作所”重庆集中营旧批、刘伯承故居、重庆黄山抗战旧址群、宝顶山摩崖造像、钓鱼城遗址等55处;重庆主城有中国三峡博物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三峡移民纪念馆等5座一级历史博物馆。其中,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陈列品展示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和移民文化等。2021年,中国三峡博物馆接待量超过15万人。

——摘编自《重庆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历史上重庆地位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开展活动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开展历史文化建设的作用。
2022-12-2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 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2023-01-17更新 | 442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不论公立、私立,还是教会主办的大学,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平津等几个主要城市。抗战期间,中国的大学教育备受敌人侵略摧残,损失巨大。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成为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区。

材料二   1938-1945年大学专科以上学校统计表

学年度学校数(所)学生数(人)学年度学校数(所)学生数(人)
19389736180194213264097
193910144422194313373699
194011352376194414578909
194112959454194514583498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伟、韩梦洁《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考察》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和扩建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则抗战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材料,并说明理由。
2022-05-22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演练(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后,日本紧随西方列强,在总体战的理念下革新军制,强化兵役制度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改革过程中,日本军方通过强化对在乡军人会、大日本青年团等民间军事团体的管控,促进了社会的军事化和法西斯化。1927年,日本颁布《兵役法》。从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和前线兵员需求的增加,日本当局几乎每年都对《兵役法》进行修改:战争后期,无论是在忠君爱国名义下号召在读学生学徒出阵,还是动员忠良臣民奋勇挺身所颁布的《义勇兵役法》,都是在《兵役法》延长线上将国民动员发挥到极致的极端化结果。但战争规模扩大化带来的过度动员最终压垮有限的国力,庞大的动员体系也随战败的到来而土崩瓦解。

——据韩亮《总体战构想下日本的兵役制度改革——以1927年《兵役法》的成立为中心》

材料二   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在坚持党管武装原则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逐步形成了党的组织、政府、军事和统一战线四位一体的武装动员体系,并开展与扩军相关的辅助性工作,如双减运动”“精兵简政运动等。党和军队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将发动和组织群众置于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在兵役动员上注重培养民众的国家观念和树立中共抗日中坚的形象。同时,在征兵过程中新富农、知识分子、开明绅士的子弟也可送入军队19415月,林伯渠在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动员法规》所写的序言中阐述了兵役动员原则:对于动员人力物力,应加爱惜合理,不可过于疲竭,劳逸不均。

——据刘爱民《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兵役动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日本兵役动员的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兵役动员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2-04-25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支援香港作战,华中日军进攻长沙,拉开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序幕。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总结了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决定“将主力兵团配置在外翼同时并命第十军死守长沙,将敌诱至浏阳河―捞刀河之间包围歼灭”。会战期间,20万民众参加破坏道路、构筑阵地等工作,有力支援了中国军队的作战。19421月,会战结束,日军共计伤亡5.6万余人。《新华日报》发表社评:“我三湘健儿……在此次长沙保卫战中,誓死保卫家乡,有效地击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十二月七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会战结束后,美国决定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美、英两国还向蒋介石转达了主动废除不平等条约、重新修订平等条约的意愿。

——摘编自戴柏汉、蔡北文《湖南在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胜利的意义。
2022-03-16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届高三专家联测卷(四)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