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0 道试题
1 . 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
2 . 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依据下表所列法律文献内容摘要,指出法律文献的名称及其颁布的意义。
2011-10-27更新 | 10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卷
3 .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根本意义是
A.有利于实行民主集中制B.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
C.有利于基层政权建设D.最大程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011-10-15更新 | 9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新高二暑假作业(六)历史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初渡江,颇有重典,……命(李善长)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明史·刑法志》


太祖平武昌,即议律令,……十二月书成。凡为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

——《明史·李善长传》


材料二

材料三   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
材料四 前苏联、新中国、旧中国法律体系构成比较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对明朝产生的影响。
(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两部法典相同之处,并说明它们实施的结果及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国家法典的关系,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制建设的态度。
(4)根据材料四,分析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
2011-04-18更新 | 5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文综历史卷
5 .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材料二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
2011-03-14更新 | 6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6 .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指出“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说明《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是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
①对社会性质的界定             ②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③关于国家主权所属的规定   ④制定背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010-12-29更新 | 7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济宁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卷
7 .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采取什么体制制约总统权力?依据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有哪些继承与发展?
2010-12-01更新 | 7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北京五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8 . 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材料四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
(2)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及“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3)图一中1912年成立的临时参议院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结合图一、图二说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
(5)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2010-09-13更新 | 6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贵州省遵义四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卷
9 . 根据1954年宪法的规定,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其中毛泽东担任: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B.中华人民政府季员会主席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
2010-08-27更新 | 10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湖南岳阳市君山区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10 . 制订宪法是保证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关中国近代以来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的
2010-07-23更新 | 6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广东东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