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1 . 下表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人均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
嘉庆十年(1805年)2090341966.38
嘉庆十六年(1812年)3256308974.56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4023975602.18

A.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国家人口政策变化
C.耕地面积逐步减少
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2 . 下表为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年代不课户不课口课户课口
天宝十三载(七五四)38885044521848053010407662800
天宝十四载(七五五)35655014470098853492808208320
乾元三年(七六○)1174529146195877585822370799

A.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
B.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C.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工,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明代,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株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商业市镇发展迅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颁布律令指出:“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系,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这一做法突出反映了
A.商品经济出现繁荣B.金属货币使用量增加
C.统治者重视中央集权D.国家钱币规范化
2017-05-08更新 | 1037次组卷 | 15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都匀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了
A.东方社会皇权主义的盛行
B.小农经济封闭落后不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C.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达成“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的约定。材料反映了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
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单位:件),此表可以证明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2017-03-03更新 | 1206次组卷 | 26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2月开学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相对于欧洲的这些新变化,宋代中国尽管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城市集群,建立了遥遥领先于同时期欧洲的经营模式和工商文明,但是,在社会制度的创新上却开始落后了,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更空前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在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期,城市与学校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根本性原因。放眼未来中国,能否真正建设好现代政治文明,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仍是重要的观察指标。所以,11世纪至12世纪常被称为中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时期,是“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向西摆动的关键时刻。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