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城市数量在1100年至1300年间增加了10倍……城市非常需要劳动力,其以各种方式和封建领主争夺农民,甚至给农奴赎金来吸引他们流入城市,而农奴戎佃农因谚语所说“城市空气使人自由”,也乐于改变生活方式。至1300年,西欧的旧庄因制已变为有名无实、苟延残喘的空虚骨架……城市涌现了新兴市民阶级,在西欧中世纪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结为一体的条件下,这些市民阶级以赎买或武力方式从封建领主那里获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建立了有不同程度自治权的城市共和国或自治市,成立由工商寡头、析贵族控制的独立政府,制定自己的宪章和行政管理制度。

——摘编自娩介厚李鹏程杨深《西欧文明》

材料二   唐代至明清,江南地区有很多新城市兴起。在数量上和商业繁荣的程度上渐渐都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的苏州、南京、杭州、松江等城市的繁荣,不仅因为它们是该地区的政治中心,也因为这些城市的手工业(如纺织业等)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临近运河和长江沿岸的山东临清、济宁,江苏的淮安、扬州,湖北的汉口,江西的九江等地方成为附近货物的集散地……明朝和清朝在淮安、济宁、扬州等地驻扎有总督或巡抚这样的大官,对外贸易港口也派驻有专职的管理机构。如唐宋的市舶司等。

——摘编自郑昌淦《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欧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中世纪西欧城市与明清城市的特点,并分析二者差异形成的政治根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2022-04-03更新 | 214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西省浑源县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6世纪下半叶,圣德太子派遣大量使节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是怎样对待先进的外国文化的?日本对外国文化的这种态度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大帝国是指哪一个国家?它是如何对待外国先进文化的?导致了什么后果?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的特点是它的自给自足性。它的经济基础是土地,又依靠分散的手工业。西欧封建制度的经济单位是村社(公社),在村社(公社)里,男女数十人,彼此间大都是亲戚,分摊土地,一起工作,共同占有大多数东西。他们还未远离旧氏族集团,他们进行简单轮种法,通常把土地分作三部分,即个别的狭长条地、树林和牧场。在农民之上的是贵族等级集团,或者是世俗领主,或者是主教,修道院长,或者是诸侯和国王,以及名义最高的皇帝和教皇。领主们不是田庄的真正管理者,但负有保护庄园的责任。他们靠租赁土地和使用农奴来进行耕种,靠收取罚金和司法审判费获得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材料二   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私人经营的田庄,这些田庄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的生产组织,其中的劳动者和田庄的主人多有血缘宗族关系,他们的生产和其他活动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甚至年轻人还有受教育的机会。大田庄还从事商品贸易,买贱卖贵以从中获利。大田庄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在东汉末年社会秩序混乱时武装更有所发展。地产一般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50%。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并概括中世纪西欧庄园与汉代田庄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田庄发展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二 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为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古罗马城的不同之处。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后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7 . 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农业发展历史,认识现代农业的特征,有利于我们多元辩证看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出土云梦秦简中记述管理经济的基层官吏“啬夫”有十几种之多,数量也很庞大。秦国对经济的控制,涉及农业、田猎、道路、仓储、畜牧、建筑工程和手工业等各生产领域。从出土秦简看,秦国各个生产领域的管理指标十分具体详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劳动者饮食标准、衣物的供给等,都有精确的规定。秦简还记载了有关度量衡的规范使用和会计制度种种规定。国家在农业税收上以及粮食管理方面作了封印、登记、核验、负偿、人事、宿卫等一系列法律规定。可以说,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就是秦国一部较完备的经济法规。

——摘编自刘本锋在《从云梦秦简析秦国农业经济管理特色》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印度遭遇干旱,粮食大幅减产。1965年夏斯特里执政时期,制定了农业发展新战略。通过引进高产良种;加强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投资;政府扩大农业信贷、给予财政补贴;成立国营粮食公司,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加强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特别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遣农业专家诺曼·布劳格与印度科研人员共同研发并在旁遮普省引进了一种高产小麦。小麦产量竟然是原来的3倍。自从引入新品种以来,印度就再没有出现过饥荒。“绿色革命”带来的巨大成果得到认可,布劳格因此获得了197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然而,由于大面积栽种单一农作物,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因此,这种方法对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为此,印度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预算资金,用于该省建设净水设施以减轻农民受到的身体伤害。村民抱怨说:“绿色革命只是将农民逼上破产境地”。

——摘编自卡尔·K.伯恩《绿色革命能够挽救粮食危机吗?》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农业经济管理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印度进行“绿色革命”的原因。
2022-02-15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马福生在研究中把西周地区分成若干农业区,然后探讨出各区农业开发的先后。他总结出西周农作物的分布特点是:“北方旱作、南方水稻,北方的西部以黍稷为主,东部则五谷杂植,麦子不断扩展。”、“上述作物分布特点是我国农业地理的一条规律”。在他看来,影响农业生产开发的要素是
A.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地域分布范围B.自然环境和基于它形成的生产耕作方式
C.耕作制度的复杂性和工业化的程度差异D.生产的静态布局和贸易市场的动态变迁
2022-02-1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赋役制度
秦朝田赋、口赋、徭役
汉朝田赋、人头税(分为口赋、算赋)、徭役、财产税
隋朝租调役
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朝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三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0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钰(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利却是下降的。劳动农业生产率的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 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镰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摘编自〔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没有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2022-01-04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