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两宋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演变,我们简括为如下九点:1.居住里坊的瓦解,代之以开放式的街巷;3.严格管理的封闭式市肆,变为24小时营业的、开放式的商业街和小区;5.城市居民的户籍定为坊廓户,首次出现“城市居民”的概念;7开设了城市防火灭火的官方机构;8.重视对城市路旁与沿河地带种植花树等绿化措施;9.城墙改由石砌或铺以砖替代夯土墙,并且建有敌楼、箭楼和深邃的城沟。宫城仍是首都的中心。在各下级城市中,官署仍占有核心位置。

——《宋代:中国城市文明的高峰》(薛凤旋)

材料二   马克思指出:“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不过,西蒙医生在他的1865年的报告中仍然大声疾呼:‘一般说来,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有控制住’。”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高德步)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主要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莫美等国的市政运营惨淡,社会分化进一步加深。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导致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萎缩。当政府把大片的城市开发一股脑交给一个开发商时,开发商就成了“城市运营商”。

——《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理论的批判性反思》(吴晓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治理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20世纪70—80年代与l9世纪英国市政管理的差异,并简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记有:“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绵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据吴承明先生统计:江南棉布产量明代约1500—2000万匹,到1840年增加到4500万匹,占当时棉布总量的14.3%。

——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

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印度以其精美的棉织品横扫了整个世界市场,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政府一方面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向印度学习,建立自己的棉织业与印染业。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棉纺织业成为英国纺织业当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部门。1785—1850年英国棉织品产量从4000万码骤增到20亿码,提高了大约350倍。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其每年需向国家交纳粟二石,为租;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两丈五尺、麻三斤,为调;需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丁男可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免役。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地税是履亩征税,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

——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材料二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租庸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杂徭仍复纷然。……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植物是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幕后英雄,它们是发现、征服、战争以及各种文明变迁的根源……

——[德]苏珊娜·保尔森《吃太阳的家伙》

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人……半生不熟的肉是佳肴。储藏的肉既不新鲜,又要用盐腌制,极为难吃,这就需要胡椒、生姜、桂皮来调味。因此,这些东西就被视为珍品。最早到亚洲的欧洲人都是为了寻找香料。十字军东征,除了宗教原因外,也是为了香料。葡萄牙、荷兰、英国在亚洲的领地最初也源于香料。

——[澳]杰克·特纳《香料传奇》

材料三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

——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1)写出公元1500年前后以寻求香料和传播宗教等为动机的四位远洋航海家。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植物如何成为“发现、征服”以及各种文明变迁的“根源”。
(3)明清时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高度繁荣时期。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来植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材料二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在宋、元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三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2020-01-1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业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雍正时期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材料一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8 . 中国古代消费观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家训谱籍中,有关节节俭的内容引人注目。古人认为这不仅足节的一些提物,而且是关系到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问题。如诸葛亮在《诚于书》中提出“夫君于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曹魏大司农桓范在(政要论。节欲)中云:“修身治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国之要,莫大于节欲。”曾国藩则提出:“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摘编自严文强《浅谈中国古代家训家法中的“节俭”思想》

材料二   明清时期,历史上传统的消费观受到质疑,新的消费思想应运而生。这集中体现在明代陆楫的思想上,他在其《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中指出:“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致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彼以梁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摘编自吕晓萌《中国古代鼓励消费的经济思想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消费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消费观念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建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

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

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近代银行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0-01-1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7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既是私人商贸组织,又要代表官方管理对外贸易相关事宜,诸如代办外商出入口税、转递官方与外商之间的文书等。怡和行是其最为著名的商行之一,经济实力雄厚。对外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伍国营受粤海关监督的委任,承充行商,设立怡和行。嘉庆十二年(1807年)成为广州第二大商行,1813年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1830年,怡和行仅茶叶就卖出50800箱,价值一百二十七万四千两。1842年后怡和行走向衰落。

——摘编自《岭南大讲堂文化论坛第210期》

材料二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公司拥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特许状,垄断好旺角以及马来群岛的贸易。东印度公司训练雇佣军,在印度进行殖民掠夺,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随着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英国议会先通过多项法案,取消贸易特许权。1858年,宣布撤销英国东印度公司。

——摘编自李侃、龚书择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怡和行和东印度公司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怡和行和东印度公司走向衰落的共同原因。
2020-01-0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