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 道试题
1 .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技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15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二   在马克·波罗时代预言东方代表着城市和文明的未来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专制集权的强大进一步减缓了亚洲城市的发展进程。……专制政权到处任意征税,没收财产,以宫廷喜好行事,破坏了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在新儒家学者的影响下,中国限制勇敢的探险活动,使沿海的城市遭受损失。

——摘编自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三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以来市镇功能的变化。根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A点前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分别说明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022-07-2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

(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

材料二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三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认为,为了创建全面繁荣景象,美国不能失去其技术竞争力。为此,美国政府将采取以下措施:部署新一代宽带;保护互联网的开放性;加倍资助基础科学研究;加强数学和科学教育等。

——摘编自张勇枝、宋天和《企业网络广告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应如何面对现代科技进步的浪潮。
2022-06-0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饶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列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数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农业、商业等的认识。
2022-03-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著作和时代
《天工开物》诞生于明朝末年,在体现作者观念的同时也折射了时代的风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常熟_位地主谭晚,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底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如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品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明末顾炎武编纂的《肇城志》,这样记载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摘自宋应星《天工开物自序》

章节

第一乃粒为食的谷物第七陶挺制陶器第十三杀青造纸
第二乃服各种衣服第八冶铸金属的冶炼和铸造第十四五金五金如何取得
第三彰施染绘第九舟车船和车第十五佳兵冷热兵器
第四粹精粮食的加工第十锤锻金属锻打第十六丹青书画染料
第五作咸制盐第十一播石烧石第十七曲蘖酒曲
第六甘嗜甜品第十二膏液梓油第十八珠玉珍宝

——宋应星《天工开物·目录》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天工开物•目录》与自序的主张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理由。
(3)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天工开物》内容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2022-03-1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3-05更新 | 482次组卷 | 20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元年间,唐朝达到盛世,但从均田制等制度层面看,也开启了衰败的肇端。《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宋人刘怒认为:“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唐朝官员队伍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贞观初期朝廷正式官员仅643人,到开元时已增至18000多人,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陈忠海《唐朝均田制的兴与衰》

材料二: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六大”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1930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土地国有”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土地国有”发展为“土地农有”,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土地路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土地政策对当代制定土地政策的启示。
7 . 农业问题一直是个民生问题,农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达到91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614.8市斤,全国耕地面积有2.3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达到94%,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山东、山西等地开始建立农事试验场。这些试验场从美国、日本分别购进了几十种新式农机具,就场试验。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还不是机械动力,仍旧是人力和畜力,而且也没有推广到其他地方。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在各州投资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人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各级部门经常举行各种学术会议,讨论方法、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到1910年,美国已陆续研发出各种较为先进和复杂的农业机械,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农业机械化状况不同的原因,并谈谈其对当今中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说宋代“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并不仅仅是从战争和政权对峙的角度看。从黄河流域的气温变化曲线中,我们会注意到,北宋、南宋之交正处于气温的明显低谷期。黄河流域无霜期急剧缩短、农业收成减产。长期活动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当传统上生活的地带持续寒冷、干旱时,他们便会往更加温暖的地方迁移,这种民族大迁徙会导致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摩擦、冲突甚至战争。北宋时黄河向北摆动首经夺海河口入海;两宋之交由于人为因素,黄河曾夺淮河口入海。这两者之间的广阔区域曾经沦为黄泛区,农业主产区深受其害。

在忧患严重的不利情况下,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理解。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两个宋代“革命”举例进行说明。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bà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挠(qā0)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10 . 阅读以下材料:

发展,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百度百科

材料二   从汉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已相当大。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斯塔夫里职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13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将“一带一路”战略放在发展的最前沿。“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人民日报网

20175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是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带一路”的合作范围:重点面向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

“一带一路”过去4年的成绩单: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人民日报》2017515日(第一版)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丝绸之路开辟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潜在的可能”在中国古代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3)某些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存有疑虑,称其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2022-02-23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