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 道试题
1 . 农业问题一直是个民生问题,农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达到91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614.8市斤,全国耕地面积有2.3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达到94%,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山东、山西等地开始建立农事试验场。这些试验场从美国、日本分别购进了几十种新式农机具,就场试验。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还不是机械动力,仍旧是人力和畜力,而且也没有推广到其他地方。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在各州投资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人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各级部门经常举行各种学术会议,讨论方法、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到1910年,美国已陆续研发出各种较为先进和复杂的农业机械,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农业机械化状况不同的原因,并谈谈其对当今中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闽南语是地球60种主要语言之一,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是中国古代语言的活化石,保留了上古和中古汉语的诸多特点。西晋以来,北方河南一带的民众因避乱逃荒等原因迁至闽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古代河南话占绝对优势,同时结合了间地本土古越语特色的闽南语。据初步统计,全球使用润南语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人数超过5000万,现今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和台湾地区外,还包括闽东北、浙东南、苏南溧阳等地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以闽南语作为基础演唱语言的南音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林振文《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等

材料二   因南语发音分为白话音与文读音,白话音一般用于日常口语交流,文读音也叫“读书调”,意指文读音是书面语的发音。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废除传统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取消“尊孔读经”。自此,闽南语吟唱古诗就少有人传承。建国后,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推广普通话,学校响应国家号召,使用普通话教学。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演进,闽南语在日常语言交流中日趋边缘化。

——摘编自陈致烽、林璐璐《传承、创新与认同-再论泉州闽南语频道》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闽南语形成和流传的原因,并概括闽南语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南语日趋边缘化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保护闽南语的对策。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后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1567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从清康熙元年(1662年)开始,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上琉请求开海贸易,同年,金门、厦门、铜山、海坛四岛率先开海,之后整个海禁政策随之松动。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清朝国力进一步提高。1757年起(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摘编自王玉婷《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初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时期海外政策变化的认识。
2022-03-2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并不断演变,折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1)谈谈你对古代官话发展演变的认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推断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的构成因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破产。经过“罗斯福新政”的实践和凯恩斯的理论创新,战后欧美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面对“滞胀”局面,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大调整,出现了一股强劲的私有化浪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各种救市措施的出台以及国家干预与监管的恢复和加强,国有经济的比重又在明显的恢复当中。

——摘编自刘儒《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实质。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在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021-10-18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仍然得到了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通制的趋势。其表现为市附近的里坊内开设店肆和作坊,如长安城的中宣坊、延寿坊都相继设店肆。至晚唐,更出现了夜市,打破了宵禁的规定。里坊内也经常出现穿坊墙而对街开门的情况。隋唐时期,城市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行、肆、店等直接经营买卖的行业繁荣,而且一些为商业服务的辅助性组织及业务也开始兴起都市群,进而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商业网。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下图为明朝后期国内市场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唐以后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谈谈明朝后期商业发展的新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围住并与居民隔开,设有市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郑三百声,而众以散”

——《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四   《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的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基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4)材料四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5)综合以上问题,谈谈你对平衡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认识?
2021-08-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家统有天下,薄海内外,罔不臣服。列圣相承,无间远迩。有贡,即有……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何啻数十倍。

——摘自《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十四

材料二   凡大英商民在粵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注:十三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南京条约》(1842年)

今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各关英吉利国出进口货物议定应完税则,分类开列于后:……凡出口货有不能赅载者,即论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伍两。……凡属进口香料等货,例未赅载者,即按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拾两。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南京条约》附约)(1843年)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明朝贸易制度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内容,指出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贸易关系变化的看法。
2021-08-09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受到海外市场的拉动,但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却遭到明清统治者极其顽固地抵制。清代初年,政府规定:私自经营进出口贸易者一律处死,货物全部没收。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严格规定“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夏燮的《中西纪事》中也记载了当时“洋行据为垄断之利,诛求不已,串通官吏,税费日增”,各种货物的税率没有明确规定,并且存在“向来人要税,货也要税”的现象。18世纪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以外交手段与中国建立贸易交往关系的诉求,清政府却认为西方商人是慕华而来,倾心朝贡,广州知府蓝鼎元便指出“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的严重问题。

——摘编自刘玲《明清之际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及其丧失》

材料二1890~1912年,全国资产万元以上的纺织厂有25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有21家,当时“妇工、童工的劳动已经成为新式工业尤其是纺纱的重要力量”,家庭手工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近代华侨在国内的投资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如厦门工业80%~90%的厂家都是华侨投资或与华侨资本有关,厦门的裕昌米粉厂每月出产的10余万斤米粉还大批配运至南洋各地。1920年,厦门地方人士发出开辟马路的倡议,成立厦门市政会,负责工程审议和筹款,进行马路建设。据1930年统计,泉、漳两市共计有泉国公司、泉洛公司等23个汽车公路公司,行车里程达1691公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在全球尤其在东南亚经济圈中的战略影响愈益广泛。

——摘编自张莉《近代华侨投资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明清之际东南沿海地区丧失经济发展机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期我国大力创新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5年,(北京)延庆县西拨子村发现了青铜釜,其内装五十余件青铜器,有鼎、匙、耳环、斧、奔、凿、刀、猎钩、锥、戈等生活用具以及生产工具和兵器,其时代约在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从器形和花纹上观察,这些铜器反映了我国中原地区和北方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例如,其中有一件口沿饰有重环纹的铜鼎残片,其纹饰可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出土的铜刀、铜匙、铜猎钩等,也都与我国北部地区同时代山戎遗址出土的器物相.似,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色。

——摘编自章永俊《北京古代手工业发展因素探析(续)》

材料二   清朝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时期,人口大量增长,农业劳动人口饱和.向手工业转化,因而只能放弃新技术,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代替。在各类手工业当中,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一种。据统计,鸦片战争前,全国的生丝产量每年约7.7万担.其中商品丝约为7.1万担,价值白银1202.3万两;丝织品产量为4.9万担,价值1455万两;两项合计12的价值2650余万两。这其中江南地区所产的丝和丝织品在总额中占80%以上,主要集中在苏、“、杭等江南都市一些专业的丝织市镇和周围乡村。

——摘编自董粉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技术特点分析与思考--以清代苏州织造局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北京地区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进步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地域性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