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原始农业时期,东西方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基本一致,但后来耕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差异。早在西周时期,中国耜耕农业已经十分普遍。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中国农业就进入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摘编自赵晓玲、张占军《论中国古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三   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1)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4表明中国古代耕犁在制作材料和动力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图3到图4所示耕犁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秦汉以后古代中国传统农业有何特点?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抵押、倒卖一空。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任答2点即可得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世纪末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该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


(1)材料一所示的北方少数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迁往中原的?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图中所示的中原汉族为什么迁往江南?
(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
4 .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周初形势图》

图二《春秋争霸形势图》

材料二   


图三铁制农具

图四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桕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仲国历史》

材料三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哪一新兴阶级的出现?
(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深远,请说明秦汉两朝因此采取的相关措施。
(4)图A、图B分别属于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疆域图?请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022-07-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万里茶道”是18世纪以来亚欧大陆上重要的商贸通道(如下图),也是中俄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互鉴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崇祯十一年(1638年),俄国使臣将中国茶叶带回并献给沙皇,自此在俄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一股饮茶之风。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一切行旅有准往来文票者,许贸易无禁”,中俄双方边境贸易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茶叶逐渐成为中国输俄的关键商品。晋商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经商传统,垄断中俄茶叶贸易,史载:“内地商民至恰克图贸易者,强半皆山西人。”19世纪中期,茶叶占中俄贸易的比重一度高达949%,而此后中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俄商获得在中国内地参与中俄茶叶贸易的权利,晋商主导中俄茶叶贸易的地位逐渐被俄商取代。

——摘编自张舒《清代万里茶道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开辟万里茶道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开辟万里茶道的意义。
2022-05-0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进程中的延续与变迁、继承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民贵"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朝、唐朝、明清)的商业中心分布图。任意选取其中一幅地图,充分提取信息,判断其所属历史时期并说明判断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孟子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意义。
2022-04-2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疫情复学检测历史试题
7 . 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研究者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以启迪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单位: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
1850122.719.819.615.2
1870228.798.750.676.7
1890353.3402.197.9208.4
1900420.1663.3129.4327.0

材料三 新中国工业分布变化



(1)从图1到图2,反映中国古代农业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2)据上表概括表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说明德国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工业区域分布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分析“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建设特点的原因。
2021-08-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的计策,重筑都城,奠定了苏州古城的最早基础。秦汉时苏州地广人稀,主要营建一些地方政权使用的衙署宫室。隋朝610年京口至余杭的运河南端开通,苏州自此成为江南运河的航运中心,这为此后苏州经济的迅速繁荣打下了基础。安史之乱后“天子去蜀,士多奔吴”,苏州人口直线上升,城市空间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宋朝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日益繁华和开放。另一方面,由于宋政府尚文抑武和太湖地区印刷刻书业的发达,苏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范仲淹首创苏州府学,知名学者辈出,习文之风盛行。明中叶以后,苏州已成为在全国占居重要地位的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大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密集,消费的奢华,文风的盛行,使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元,城市形态也有了新的调整和发展。

自春秋建城,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的战火都涉及苏州,前期有吴越之战、苏竣叛乱和侯景之乱,中期有隋杨灭陈、唐末割据、金兵南侵、蒙古人入主和张士诚兵败,后期有清军屠城,其中不乏毁灭性的打击。可见,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经历了一次次崩溃和修复的周期性振荡过程。

——摘编自陈泳《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

材料二   


徐扬,苏州人,清代著名画家,曾创作一幅纸本画作《盛世滋生图》(局部),反映了清朝中期苏州商业的繁荣景象。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苏州城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9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时期(西汉、唐朝、明朝)的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2-03-2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在中俄边境的恰克图进行贸易。晋商遂自汉口运茶叶前往恰克图,俄商得茶后再经西伯利亚转运至圣彼得堡,从而形成了中俄"万里茶道"。茶叶贸易在中俄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一度高达94.9%。17世纪时的俄国,茶叶仍是"城市奢侈饮品";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已在俄国各阶层盛行。在中俄贸易过程中,晋商获利丰厚,而俄国除商人获得相当丰厚的利润之外,政府也能通过茶税获得相应收入。

——摘编自张应龙《略论近代中俄茶叶贸易》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成为通商口岸。俄商遂径直前往汉口收购茶叶,并设茶厂加工茶叶,再经海路转运至恰克图进入俄国,后又经苏伊士运河运往欧洲。俄商不仅介入汉口茶叶贸易链的各个环节,而且还利用从不平等条约中取得的特权以及先进的技术,打垮了中国茶商。此后,随着英商的退出,汉口茶叶贸易基本上为俄商所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俄商往往故意延迟、压价收购茶叶,造成中国茶农连年亏损,中国的茶税也因而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灵玢《全球史视野下中俄茶叶之路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恰克图贸易,晚清汉口茶叶贸易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