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劳动分工“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农产培育“种谷必条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蒇……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工具技术牛耕、铁农具、曲辕犁、选种和育秧、测知节气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19世纪60年代,浙江地区:“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据《南浔志》卷31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顺德县志》1853

材料三1949-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分别说明图中A、B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主要原因。
3 . 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8年瑞蚨祥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瑞蚨祥创办之初可能面临的阻碍因素。
(2)材料二中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在1912年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简要分析其原因。
2018-04-1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历史(理)试题

4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瑞蚨祥是中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瑞蚨祥l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了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1956年,瑞蚨祥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瑞蚨祥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毛主席指示:“历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1985年瑞蚨祥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老字号焕发出新生机;济南瑞蚨祥绸布店1988年完成销售480万元。实现利税46万元。

请回答:


(1)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经营销售额在l912—1925年、1925—1949年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分别指出其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瑞蚨祥历经的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分别指出发展机遇出现的原因。
(4)从瑞蚨祥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6 .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017-07-06更新 | 3819次组卷 | 82卷引用:甘肃省合水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一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世界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据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永久性变化”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1)阅读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的变化。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导致“永久性变化”的要素?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哪些趋势与特点?中国是如何应对的?
9 . 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省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统计情况。该地区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的变化
时期乡民迁出
总人数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
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
商业人数
1820~1849年292900
1850~1879年7215498
1880~1911年156011838
A.反映了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流动趋势B.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关
C.说明该地区的居民受外来压迫最重D.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022-05-13更新 | 254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