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远古时期,华北丛林密布,人口稀少,薪柴供应充足。战国时期,华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即已不甚丰富,已有“宋无长木”的说法。西晋时期,木炭竟成富豪们炫富之道具。进入宋代,人口大大增长,传统燃料的蓄积量急剧减少。宋庆历四年“正月庚午,京城雪寒,诏三司减价出薪米以济之”。靖康元年十二月金军兵临开封,宋皇降诏“风雪大寒,小民阙乏柴薪,多致冻馁,皆朕不德所至。万寿山许军民任便斫伐”。

宋代冶铁业发展迅速,以宋代华北地区两大冶铁的产量来计算,原额铁合计宋制3530674斤,今制4214354斤,合2107吨,需消耗33712~74798.5立方米木材,显然华北地区的植被状况不足以支撑长期用木炭冶炼钢铁的生产方式。宋以后北方冶铁业迅速衰落,而南方闽铁、广铁异军突起。金元以后,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急剧衰落,燃料扮演的角色也极为重要。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向国会呈交《通过开展有效的公共事业来救济失业及其它目的的议案》称:“我建议设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只在这些领域开展,其工作范围限定在森林工作,防止土壤侵蚀,抗洪及相似的工作”。保护队所开展的项目主要有: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土壤资源和开展户外旅游。

森林资源保护是保护队最初开展的项目,保护林区工作主要是防止外部因素破坏森林,最主要的破坏因素为火灾。新政时期,保护队一共保护了2000万英亩林区免受害虫和树疾摧毁。

——摘编自谌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民间资源保护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华北地区传统燃料危机严重的原因。并简析燃料危机给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资源保护队对美国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启示?
2019-11-1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2 .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材料可以论证
A.古代人口流动属两晋最快
B.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
C.文帝掠夺劳动力所造成后果
D.民间自发人口迁徙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地处江南,古代亦称“江左”或“江东”地区。这一经济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六朝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开发时期,唐宋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形成时期,形成了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且取代了中原黄河流域,成为封建经济的重心,明清时期是经济区的发展繁荣时期,不仅是全国粮食的重要基地,而且是丝织业、棉布业的生产中心,而商品经济的发达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更是这时期江南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特点。

——摘编自何荣昌《古代长江三角洲江南经济区的形成》等

材料二   鸡片战争前,茶叶一直是主要的出口商品,自50年代始,上海的茶叶出口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各地新辟茶园增多,茶叶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鸡片战争前和战后初期,曾有不少洋棉进口,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周围农村“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一”。江苏如皋、南通、海门一带,“一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一些原来并不产棉的地区,也开始大量种植棉花。太湖沿岸和杭嘉湖平原,素来是著名的蚕桑产区,受对外通商限制的阻碍,只能以内销为主。上海开埠后,丝纷纷就近转由上海港输出。湖州府“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栽家桑矣”;安吉县“迩来山乡亦皆栽桑”;平湖县“向时邑人治丝者尚少,今则栽桑遍野,比户育蚕,其利甚大’,据统计,1840年中国国内市场的粮食流通量(包括运到通商口岸供出口的部分)为233亿斤,至1894年则达372.5亿斤,增长约60%01869年,经上海、周转的国内米谷运销量是37327担,1890年则为4770226担,增长幅度高达百余倍。

——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古代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 . 《晋书·食货志》记载:“(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汉人遭遇亘古未有的劫难,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有:(     
①中原地区社会动乱;                            ②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   
③少数民族内迁;                                     ④汉族统治阶级内乱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二   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一个振兴国家的实业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发长江流域。他指出,“长江为全国中枢,关系极重”。《实业计划》里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共分五部,即:(一)东方大港;(二)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三)建设内河商埠;(四)改良扬子江现存水路及运河;(五)创建大士敏土厂。

——摘编自雷浩《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计划的特点,并说明该计划的意义。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2019-08-23更新 | 1063次组卷 | 42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尖子生培优题典(新教材新高考)-考点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代以前,江南的苏松杭嘉湖五府是全国最大的谷仓。明中叶以后,江南则渐需从外地购入粮食,康熙皇帝有言,“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江南
A.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B.受到倭寇侵扰的破坏
C.遭受长期的自然灾害
D.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2019-04-09更新 | 762次组卷 | 20卷引用:【市级联考】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的极重要的道德规范。儒家以仁为本,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明确提出了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环境保护思想。荀子提出了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观念。“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集中体现了他“取物不尽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唐任伍《论先秦思想家的环境保护思想》

材料二从东晋开始,北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居住在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的汉族人开始迁往江淮一带。经过唐代的发展,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北方已经没有多少开发的余地。而南方开发不久仍保持着山清水秀的状态,气候温暖,生态环境良好,人口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也从总体上超过了北方。

——许晖《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史话》

材料三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先是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后来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又使石油在人类所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开采和加工石油又刺激了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的兴起。伴随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发生了烟雾中毒事件,河流等水体也严重受害。

——根据网络材料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环境保护思想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晋至两宋时期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出现环境污染的原因。
2018-12-18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为防御匈奴,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定都长安,进行大规模的都城营建,将天下豪族迁往关中,并募民居之,总数达到200万以上;同时重视技术推广和水利兴修,晋西南乃至内蒙等地得到充分垦辟,森林、草地大面积消失了,代之的是农牧业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至汉末王莽擅权,对内举措乖张,对外重开边衅,社会动荡,失去水利灌溉的农垦区逐步沙化……唐代也类似于西汉,唐前期在关中地区广修渠道,开荒耕种,到玄宗天宝年间,黄土高原人口已达1015万。然安史之乱关中遭叛军蹂躏,国内藩镇军阀叛服不常,境外吐蕃等民族时相攻击使得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黄河”也正式作为专名见之于史籍。在唐以后一千余年中,由于后继王朝持续放任贫民滥伐滥垦,加以战乱的破坏,终于使得黄土高原沦为生态环境恶劣,低产贫困的地区。

——摘编自朱士光《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   从19世纪后期开始,西北地区连续遭受一系列天灾人祸。尤其1928—1930年大旱灾及战乱,使得关中地区的流亡人口占到灾前50%左右,总耕地面积荒弃了2/3。经济结构也随着生态环境的巨变而发生重大改变,灾荒使农民变得一无所有,贫困家庭都廉价变卖产业以苟延性命,以土地为典押的赁贷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农民竞相廉价典押或者出卖土地,“灾荒前后的地权,往往转移甚剧,至灾后很多土地集中于地主之手”,自耕农比例由此前的80%下降到灾后的不足50%。整个农村阶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主和农民围绕着土地展开激烈的斗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剥夺地主多余的土地……析产分居而形成的小家庭制在关中开始盛行起来,到1937年关中地区平均每一农户家庭人数比1927年要少1.16人,这种小家庭制又冲击传统的宗法社会和集体村社的限制。

——根据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唐定都长安的原因,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关中地区产生的社会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