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下列三幅图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朝、南宋、清朝)的科举状元地域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幅图所反映的分布状况及变化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旉(公元1076--1156年),南宋农学家。他长期在真州(今江苏仪征)隐居务农,于1149年写成《农书》,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陈旉借用当时的谚语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进而提出:“农之治田,不在连阡跨陌之多,唯其财力相称,则丰穰可期也审矣。”他指出耕稼是“盗天地之时利”,从事农业生产就是要遵循节气变化的规律,对高田、下地、坡陵之处及深水蔽泽等地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不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未有能得者”。他在“粪田之宜篇”中说,尽管土壤种类不一,肥力高低,但都可改良,主张“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他在书中把当时南方的稻田分为早稻田、晚稻田、山区冷水田和平原稻田4种类型,分别阐述了整地和耕作的要领,讲解了稻作中耘田和晒田的技术要求,强调水稻培育壮秧的重要性。

——摘编自袁名泽《〈陈旉农书)之农史地位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旉的主要农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旉取得农学成就的原因。
2021-01-12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山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新高考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材料   我们的祖国,山川壮美。很多山脉、河流、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理、经济、军事价值,同时也屡屡进入文学艺术中,成为我们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如,提到阴山,我们会想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会想到“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提到江南,我们会想到“杏花春雨”;一曲《黄河大合唱》更是激发热血的中华儿女投入到全民族抗战之中。


请结合一个你所熟悉的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地理概念,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其成为特定文化符号的原因。(要求:地理概念可以是山脉、河流,也可以是地区等,可以选择材料提供的地理概念。请先说明该地理概念的文化象征意义,再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1-03-15更新 | 346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学科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安史定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

材料二 东周(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 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名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衡州邵州泉州汉州
开元
户数
68 09319 19055 40414 06234 38113 51312 33030 754477
元和
户数
100 80838 61891 12946 11641 02518 04718 00035 571889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瘅热之地,气候环境的改善,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还应看到,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一旦脱离控制,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八王之乱”后,永嘉元年(307年)又出现“永嘉南渡”。永嘉南波”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材料二   至晚在18世纪后期,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已经通过海洋贸易确立联系,由中国海产消费市场驱动的捕捞海参、砍伐檀香木及猎取海豹皮等活动,在南太地区迅速蔓延,中国与南太地区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海上贸马这种相对间接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沿海地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热瞬间改变了内陆的魅力。1852年,澳大利亚本迪戈金矿出现了1500名华人矿工,随后部分有经验的华人矿工被带到新西兰。19世纪80年代后南太平洋各地淘金热因资源枯竭而偃旗息鼓。华人也凭资本而非劳动力开发内陆资源。1868年,广州人周详移民至新西兰,他利用当地原始森林里长的毛木耳,创立了新西兰木耳产业,然后用木耳产业的盈利投资建立黄油产业。1887年他开办了三家黄油厂和一家奶油厂,其中最大的一个仅建造和装备费就高达3700英镑。华人移民有力地推动联系。但华人在海外倍受排斥和歧视,在西方世界长期存在所谓的“黄祸论:

——摘编自费晟、毕以迪《近代华人移民与南太平洋地区复合生态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南太地区联系过程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人两次南向移民给政府施政带来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和影响,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时间人口比例
北方南方
742年3042万人2036万人3∶2
1080年956万人2368万人2∶5

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资治通鉴》


(1)“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呈现的内容说明了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
8 . 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南方寺院经济发达,政府税收充裕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C.江南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增强国力D.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 1415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2020-10-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

——根据百度等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二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根据国编课标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