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1 . 自古以来农业始终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随时代变迁,我国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天仙配》


材料二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三   下图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松太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的原因。他们破产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有何客观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线段DE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C.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庄子·让王》记载:“回(颜渊,孔子的学生)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擅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A.社会分工,农商分离
B.耕织结合,琴瑟自娱
C.土地兼并,矛盾丛生
D.重农抑商,自给自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后汉书》中记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有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铁犁牛耕
③精耕细作
④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④③④
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董煟在《救荒全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材料表明
A.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
B.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C.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
D.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代农民主要致力于粮食和家庭手工纺织生产,但诸如“耕织之民,以力不足,或人于工商”之类的记载已屡见不鲜。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宋朝时期
A.政府调整政策防止土地兼并
B.农民的经济来源日益多元化
C.朝廷鼓励工商业的自由发展
D.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农民生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下表是魏晋时期西北地区一些简文上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西北
序号简文内容
1“……将城内田明日之后便当斫地下种。”
2“……要务又迫草锄。”
3.“夏孔进渠常田叁亩,要经陆年。亩与大麦陆斛,若种粟,亩与粟柒斛。五月内□□使毕,十月内上使毕。”

A.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B.农业技术已领先于中原
C.与中原商旅往来频繁
D.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
2018-07-0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县级联考】重庆市云阳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俞森《荒政丛书》卷五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中国古代
A.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B.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D.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2018-12-29更新 | 359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高三4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武帝时代起,史籍已经多见关于气候严寒的记录。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夏四月,陨霜杀草”……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更为频繁。例如,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

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间,有关气候异常严寒的记载多达20余起……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本人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材料三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

——卞宝地《卞制军政书》


(1)联系材料一,从小农经济特点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
(2)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3)联系材料三,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战国《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据此可以推知战国时期
A.铁官掌控铁器生产使用
B.自然经济成为生产常态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具备小农经济形成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