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南海一号”沉船考古

1987牟,“南海一号”沉船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专家认为,这是一艘宋代在福建沿海建造的“福船”,这种船舶“底尖上阔,首尖尾宽”的结构有利于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适合于远洋航行。

从船头位置和船上所载文物来看,这艘船应该是从福建泉州驶出,赴今新加坡、印度等地和中东地区进行贸易。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为主,已发现13000余件。经过考古识别,这些外销瓷主要由江西、浙江、福建的民窑生产。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专家推测可能是外国人“来样定做”,如棱角分明的酒壶、喇叭口大碗、首饰盒等等。除了瓷器以外,还发现了一万多枚铜钱,时间从汉代到南宋都有。



观察阅读以上的图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的开发, 到明代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时期,最先显示出传统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社会转型初露端倪。农家经营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农民冢庭手工业为基础的乡村工业化(及学者们所说的早期工业化),在丝织业、棉织业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工艺精湛的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于全国各地,而且远销到海外各国,海外的白银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南市镇已经领先一步进入了“外向型”经济的新阶段。

——摘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晚清到民国时期, 中国进入到农商社会后期。此时国际形势发生巨变,经过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用武力叩开中国国门,外国资本主义挟其机器生产之威力从沿海逐步渗入内地,江南区域经济被迫发生调整并出现分化。少数都市(例如上海、宁波、天津、武汉、广州等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机缘巧合走上工业化道路迈进工商社会门槛;也有部分市镇或原地踏步或趋向衰落;而广大内地农村则停滞不前。

——摘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江南地区“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区域经济转型的特征,并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秦始皇登碣石山,立刻辞,有“上农除末"一语,但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景帝时晁错曾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也;尊农夫,农夫已贫也。”汉武帝将天下盐收归官普,桑弘羊亦“以计算用事”。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缉,盐课为715万余缗。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

——摘编自陈长华《抑商质疑一一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明中后期,出现了“士好言利”的社会氛围和“弃儒从贾”的社会现象。从《士商类要》《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等大量商书记载来看,在“利”、“义”关系问题上,要求商人重信义、守承诺;强调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强调要道慎、勤勉、自我约束,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善于应付处理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并将此视为经商成败与否的关键。虽然清代政府的工商政策趋向宽松,各级官员的“恤商”思想也有所发展,但却始终没有明确保护商人利益的相关法律或制度保障机制。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思想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4 . 下面图1和图2分别为18世纪晚期中国、英国商品贸易情况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张亚东《18世纪英第一帝国的贸易与经济成功》等绘制


观察图1和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与中国相比英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英国方面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0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 以上。丝织业发展迅进,明代后期,江南地区管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郊兴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ニ市之环城,嚣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

——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年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特别是在十七世起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商崛起于明代,到了清代,晋商位居众商帮之首,并持续商界500年之久。山西地理上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政权的缓冲地带,历朝历代都是中央王朝依托的北方重镇,对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比较熟悉,并受其影响。民族的战乱与融合,形成了山西人特定的文化思维。清朝入关后,晋商与清合作,并试图通过国家法律制度和政策明晰自己的产权,保障自身利益。明清两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逐年增长,中国国内市场兴起,政府整顿关税、减免商税等措施,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晋商涉足广泛的行业领域,主要有金融业、棉布业、铁货业、皮毛业、粮油业、运输业等。晋商内部分祁县帮、平遥帮、太谷帮、蒲州帮等等。“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资,众伙共同而商之,虽不誓而无藏。……估人产者,但数其大小伙计若干,则数十万产可屈指矣”。提供资金者为股东,主持经营者为掌柜,其他帮工者为伙计,等到赚取利润时,众者分红,可谓同心同德,尽职尽责。

                                                            ——刘建生《明清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由17个银行家族共同拥有,在阿姆斯特丹等地设有总部。“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不断地进行殖民扩张。1619年,在爪哇成立“地区总部”,垄断了欧洲与日本的贸易,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和周边地区,1652年,在好望角开拓“海外领地”。“荷兰东印度公司”创造的奇迹与它享有的特权有关。它不对任何人负责,只对股东负责,享有免检权力。“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合法的银行武装”,可以发动战争、组建情报组织、合法杀人。“荷兰东印度公司”可以自行缔结对外条约。“荷兰东印度公司”可以任命官吏、分封领土、建立行政机构、管理“户籍”、制定标准、颁布法律、制定教育内容。“荷兰东印度公司”发行了大量的金币佛罗林,掌握欧洲乃至“海外领地”的金融、贸易、投资、经济管理权。

                                                  ——江晓美《海上马车夫荷兰金融战役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晋商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职能和性质两方面比较晋商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不同。
8 . 政策的不断创新与调整,推动着社会进步与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白银货币化的条件。并分析中国最终未能完成社会转型的原因。

材料二   列宁认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一一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冲击”的办法是指什么?概括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材料三   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吉尔伯特罗兹受《中国的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的“新的体制”是指什么?有何作用?
2020-09-0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英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糠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过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摘编于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以英国为例,指出其“传统社会内部自发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比较说明材料二中凯恩斯和怀特关于“国际经济主导权”观点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被采纳的原因。
(3)材料三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据材料三,概括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2020-09-0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材料二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

——(宋)朱彧《萍洲可谈》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
(2)综合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