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民族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完成下面小题。

1.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中原农耕规模扩大
C.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广泛种植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2.关于下图的作者及生活年代,选项正确的是

《女史箴图》
A.三国   曹不兴
B.东晋   顾恺之
C.南朝   吴道子
D.南朝   顾恺之
2020-02-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崇文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练习历史试题
2 . 从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地方治理日益混乱B.政治中心的南移
C.经济格局发生变化D.中央体制的调整
3 .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730年吴郡(江苏苏州)户6万8千,洪州(江西南昌)户5万5千。到810年,两地分别增加到10万户与9万户”。据此可推知
A.南方人口总量超过了北方
B.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C.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2019-04-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青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下图分析,以上材料不能够说明

元朝行省图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部分行省经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D.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正式成为古代的经济重心
2019-09-19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练习历史试题
5 . 下图为魏晋至五代时期人口变动曲线,该图能够说明
A.人口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
B.隋唐时期国家兴盛人口增长
C.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发展变化
D.五代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2019-01-1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是出土的汉画像石(局部图)。下边的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丝”,中间的女子在用纬车进行“摇纬”,左边的女子操作织机织成布帛。


——摘编自张家升《汉代丝织业发展的考古学观察》

材料二:耕、织为农事两大宗,粟米与布帛亦为国家租、调两大类。蚕桑事业,中国发明甚早,其先皆在北方。汉代丝织物在黄河流域已有几个著名的中心地点。北魏均田制,特有“桑田”可证当时种桑养蚕、调丝织帛,为北方农民一极普遍之生业。唐代全国各州郡贡丝织物数量,以定州为第一。汴宋锦织,尤为有名。靖康元年,金兵入汴,索绢一千万匹。元代北方尚见有大规模之种桑区域,元初有按户税丝之制。然而蚕桑丝织事业之自北南迁,在大势上终于不可挽。明初南北绢税数,恰成三与一之比。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画像石中丝织业所属的手工业类型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原因。
2019-06-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7 . 如图反映的是元朝的漕运和海运路线图,据图可推知
A.南北经济差异导致长途贸易兴盛
B.全国主要财赋集中在江南
C.蒙元政府开始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北方经济相对于南方更具优势
2019-06-08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二模历史试卷
8 .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730年吴郡(江苏苏州)户6万8千,洪州(江西南昌)户5万5千。到810年,两地分别增加到10万户与9万户”。据此,可推知
A.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南方人口总量超过了北方
C.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
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权力
9 .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丝织业发展迅速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
10 . 观察左图到右图人口变化,分析其趋势及影响正确的是

A.人口总数增长,割据走向统一
B.南方人口增多,经济重心南移
C.城市人口稠密,商品经济发展
D.边疆人口扩展,少数民族强大
2019-03-06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顺义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