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9-01-30更新 | 4476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Ⅰ卷)
2 .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730年吴郡(江苏苏州)户6万8千,洪州(江西南昌)户5万5千。到810年,两地分别增加到10万户与9万户”。据此,可推知
A.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南方人口总量超过了北方
C.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
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权力

3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摘编自游相录《秦户籍制度探究》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

材料二开埠以后,上海城市进程使各种专门职业相应出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上海出现了一些凭藉新式职业谋生的市民:洋行雇员、进出口商店伙计、银行、海关、电报、邮局、铁路系统职员等。19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缫丝、轧花、纺织工业的兴起,上海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1895年,在外商船厂的机器工人约5000人。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在国内长期保持着最为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编自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人口的职业结构所反映的近代上海经济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人口分布

备注:图1-图3每一幅图中,颜色越深表示人口密度越高。

(3)依据图1-图3和所学知识,说明各时期江南人口变化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018-09-1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边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东汉
B.南朝
C.隋朝
D.南宋
5 . 司马迁曾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如下图所示),司马迁的这一划分体现了当时
A.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B.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
C.江南地位的日益重要
D.农耕经济范围的扩展
6 . 下图为汉代疆域图,南方和北方郡的面积差别很大。这一现象反映了

A.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7 . 图1和图2主要反映了
A.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B.统治重心的逐步南移
C.藩镇割据的日益强化
D.封建社会走向了顶峰
2018-06-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木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见下图),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这反映了

A.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B.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
C.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D.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
9 . 据研究,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时期(西周、东汉南北朝、两宋、明清)气温明显偏低,如下图所示。这一结论可以反映
A.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原因B.古代经济重心演变的轨迹
C.小农经济受自然条件影响D.“天人感应”观念的合理性
10 . 图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岭南地区经济地位位居全国首位
C.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D.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2018-03-0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业水平训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