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朝代其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等方面的探索与成都达到了可喜的水平。封建社会后期的科学著作如《梦溪笔谈》《营造法式》《洗冤录》都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科学技术著作。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经呈现颠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一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是在宋朝完善、成熟并迳渐走向世界的。

——摘编自葛艳红《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宋代科技的发展》

材料二     从中世纪到17世纪欧洲知识界一直存在着对“自然”这一“神秘力量”的认识和掌控如有巫术、炼金术、占星术等等荒诞不经的方法参与对自然世界的解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荒唐的因素逐渐被剥除炼金术演化为化学占星木演化为天文学巫木演化为实验。”哥白尼于1543年出版《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掀起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从而赢得“天空立法者”之美名伽利略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发现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和拋体运动规律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于1687年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此乃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

——摘编自舒国滢《论近代自然科学对法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近代以来西方科技发展历程,围绕“理论创新与社会进步”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2020-02-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从16世纪开始的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惟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对这段话认识错误的是
A.地中海时代结束根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美国意在取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C.对人类文明中心转移的概括客观合理
D.这个论断暗合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4 . 步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舟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经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强大的经历实力和物质手段,新的内燃机和汽轮机动力、新的通讯手段的使用,带来了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随着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到来,资本输出成为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列强最终将世界瓜分完毕。

——摘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 “1500年前后”推动资本主义从欧洲向外界传播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该事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世界经济地位。据材料二、三概括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途径。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前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称《大英百科全书》,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1771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出版,共三卷,以后不断修订出版。1788年至1797年出版的第三版奠定了《大英百科全书》后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书之一的基础。1820年爱丁堡的布莱克兄弟的出版社收购了《大英百科全书》,他们出版了第七和第八版。1875年至1889年出版的第九版被称为学者版,有人称它为英语百科全书历史上的顶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方便今后每年修订,第15版百科全书就把内容全部制作成了电子版。1994年正式发布的《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受到各方好评,多次获得电子出版物有关奖项。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网络的应用和普及,百科全书依然不甘落后,于2000年,推出第一个掌上电脑移动版本。2012年3月宣布停印纸质版,将全面转向数字版。

——摘编自《辞书研究》(1986年04期)等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不列颠百科全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概括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时间节点和阶段特征,史实准确全面。)

6 .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金属、化学、电力领域里,导致新产品的出现。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改善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反过来又增加了产量。同时增加产量的要求又迫使人们进行重大改组以使更自由地提供资本、确保更有效率的劳动力。

材料三 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技术应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具体影响。
(3)材料三中“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说明了什么?“经济上的隔离消失”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4)据以上材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