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约占55%,1750年约占46%。18世纪初,像伯明翰这样的工业集镇、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乡村凋敝,以“改造乡村,改造中国”达到“民族自救”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兴盛。其中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坚持以平分田地、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基,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乡村建设运动遭受挫折。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建设不断探索,取得新的发展。

——摘编自王景新《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乡村工业化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时间特征
商晚期到春秋初期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钢铸币先河;没有出现文字。
春秋初到战国晚期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出现圆形化趋势。
秦统一到唐中期由纪地变为纪重;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唐中期到清朝覆灭钱币的质地多样,宋朝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银为主;少数民族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材料二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逐渐展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金融调整。中国是个银本位国家。美国在三十年代前期采用的白银政策,严重地危害了中国金融。美国高价收购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金融界受到世界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动荡不稳,从而直接危害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共计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作为三行的基金。1935年11月3日,又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三大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法币的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再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从而稳定了金融。金融界的充实与稳定,银行放款的增加,使投资工业变得有利可图,这便刺激了资本家投资的欲望,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1935年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钱币演变的趋势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调整货币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农作物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中国人普遍穿着棉布。丝绸服装,尤其是丝绸,衣饰华美,风度翩翩,中国出产的手工艺品极为精致,远销海外;中国有世界上一流的城市,非常繁华,商品种类丰富,买卖兴盛。

—摘编自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

材料二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精英以“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传统思想进行内在反思,正如梁启超表示:“我祖宗所留贻我之国性,成之固难,毁之亦不易。吾就主观方面,吾敢断言吾国之永远不亡!吾就客观方面,吾敢断言吾国之永远不亡!吾就客观方面,吾敢断言吾国之现在不亡!”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并从不同方面提供应对方略。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资产阶级改良派则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则力主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来“振兴中华”、救亡图存,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陈独秀则强调了爱国心的重要性,认为“国人无爱国心,其国恒亡”。一战之后,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复兴民族文化。

—摘编自《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复兴的特点,并简要加以评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面对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张謇主张从底层做起搞地方自治,认为救国应以兴办实业和教育为基础,逐步达到地方自治,并在其家乡江苏南通付诸实践。自张謇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一个以机器纺织为龙头的南通近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不仅养活了数十万人,而且将南通带入近代工业先进的行列;为提高民众素养,他陆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设有本科的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共36所学校逐一创办;为缓和社会矛盾,他兴办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包括养老院、育婴堂、济良所、戒毒所、贫民工场、游民工厂、栖流所等无所不包;同时为了移风易俗,他还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阅报社、妇女宣讲会、通俗教育社、公园等社会文化实业。这一别具特色的社会改革方案被后人誉为“南通式自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时的南通以“新”、“模范”、“现代”闻名于世、影响甚巨。

——据王敦琴《传统与现代:张謇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期张謇创办企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所实践倡导的“南通式自治模式”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南通式自治模式”。

2017-11-3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国著名实业家范旭东生于1883年,曾就学日本,专学化工。1914年,他与几位同事集资5万元,于天津塘沽办起久大盐厂,生产精盐,那时老百姓叫它“洋盐”。这是范旭东等人从事中国化学工业的起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7年,范旭东等又集资在天津塘沽创办永利铔厂。所产“红三角”牌纯碱与洋碱公司相争,长达二十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 范旭东又决定兴建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永利碱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1937年2月生产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工业的空白,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日军进行南京,永利铔厂沦陷。范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进入川,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

——摘编自陈安吉主编《名人与南京》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范旭东创办永利碱厂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概括范旭东永利铔厂的历史贡献。

6 . 材料一

1928年底,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但是新政府面临着一系列极为困难的国际、国内、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问题。而当时的货币状况急需解决,“我国货币之紊乱,今日已达极点,内为商民所诟病,外为列邦所腾笑,追溯原因,历史甚远。盖我国历代政府,从无统一全国货币之整个计划,实无币制之可言

——摘编自刘娜《南京国民党政府货币改革研究》

材料二

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实施“废两改元”,并决定先从上海开始实施。规定自3月10日起各业交易改用银元计算,以规元银七钱一分五厘为法定银元价格,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债权债务之清算以及各种税收应折合银元收付。同年4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决议:从4月6日起,所有

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5年发行的法币,即是国民政府实行的一种与“废两改元”相互配套的旨在改革辅币制度的货币政策

——摘编自任荣《南京国民政府历次重要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在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上,通过了国、地税划分方案,厘定国、地税收的标准,规定中央税以间接税为主,而以直接税辅之。这样,国、地税收有一界限可寻,既防止财政割据的出现,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1929年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1928年9月把财政整理委员会改为预算委员会,1930年制订试办预算章程。1931年,通过法定程序确立了总预算。国民政府在裁撤厘金的同时举办了统税。1928年6月又宣布收回关税自主权。美、德、挪、比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缔结“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1931年到1935年是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困难时期。国防和当时内战的需要也促使国民政府把交通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摘编自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1)根据材料,概括1927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到1935年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出现困难的原因。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盐法,自宋代实行钞引制度以来,历元、明、清而积弊日深,清末筹议改革,尚未实行,辛亥革命爆发了。北洋政府的盐法改革是在中国盐政主权进一步殖民地化的背景下展开的,是凭借帝国主义债权地位推动的。1929年9月19日,财政部公布《盐运使公署章程》,财政部在产盐区域内设置盐运史;同日还公布了《榷运局章程》,规定:如果销盐的省份不在产盐区域以内,财政部设榷运局管理盐务行政事宜……1930年4月颁布的《销盐考成章程》,对盐务官员盐运史、榷运局长的考核做了明确的规定。……2月国民政府颁布了《检查精盐章程》,规定从事精盐生产者的国籍必须是中华民国国籍。南京国民政府在制定了有关法律文件、规章制度以后,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或其他各种客观原因,在盐税改革中,似乎有“重聚敛轻建设,加强控制”的习惯性偏好。

——摘编自《近代中国盐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盐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盐政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政改革的影响。

2017-09-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文艺复兴时代起,中央政权监督贸易,设置贸易实在障碍的能力扩大了。从“经济”上为保护主义辩护的理由多了起来,人们以“民族利益”进行干预。商人阶层政治权力的扩大伴随着此进程,而国家往往赋予他们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近代的保护主义变得更有组织、更为官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为有效。从15世纪末开始,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以实施保护主义政策,开拓国内外市场,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保护主义探求:1485年的支持羊毛工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587年禁止羊毛出口,1660年的控制海上贸易的《航海条例》,1699年禁止羊毛制品进口的“羊毛法案”,1700年禁止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1815年限制谷物进出口的新《谷物法》等等。

——摘编自(法)帕斯卡·萨兰《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

材料二   《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世界恐慌以来,贸易上从关税战争到集团的关税协定,从贸易限制到双方的数量限制协定……“旧有的制度都在动摇,更不要说那些基础在旧有的制度而产生出来的学说”,人为的操纵和干涉已成普遍现象,“统制经济已经风行全球”;对经济侵略的国家而言,实施统制经济便如虎添翼;而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如若丢掉统制经济则无出路可言,“我国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便藩篱尽撤,经济国防了无设备。”列强新的侵略方式已经开端,我国的国际贸易统制究竟如何?

——摘编自杨福林《国民政府战时贸易统制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兴资产阶级对近代贸易保护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三十年代贸易统制政策与近代初期英国贸易保护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材料二: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材料三:1945年,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成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此时期“大有风起云涌之概”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2017-06-03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