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筹拍电视剧《l908年北京故事》中的四个场景(     
①数名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③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这些场景中史事正确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 .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番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1893年,清廷颁布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取随时经商出洋……”这种变化表明
A.甲午战后清政府华侨政策发生转变B.海外华侨与国内公民权利平等
C.清政府逐渐注重保护侨民的利益D.侨民在海外得到政府有效保护
2022-06-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1-22高二下·浙江·期中
3 . 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早期医书文体以问答体为主。许多书籍,如《脉法》《黄帝内经》等,并不是当时人所写的,往往是后人依靠前人留下的文献、传说编写的……由于长期依赖和崇拜经典,致使医书缺乏创新和提高的动力。

——摘编自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

材料二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然而,近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由于国民政府在引入西方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同时,错误地认为中医不合乎科学,对中医采取了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在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下,西医对人体的认识、疾病的原因、预防和治疗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传入中国,使传统的中医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根据历年统计公报,1990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为185.69亿元,占当年全国卫生总费用的24.99%,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为383.09亿元……此外,为了给政府行为提供有效的法律规范,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标志着我国卫生防疫体系从行政管理进入法制管理。

——摘编自王胜利《新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医学书籍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帝内经》。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医学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例举17世纪英国在生理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2-04-18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北京专用】
4 . 起义发生后,“大人”、“老爷”的称呼变得不合时宜,而“光复”、“同胞”、“中华民国”等新词语逐渐从革命党人的语言中传到了普通百姓的话语里。人人都把“光复”及“中华民国”六个新奇的字,在口中当豆嚼,随时随地都可应用。这些场景会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后B.义和团运动后C.武昌起义后D.南昌起义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小说《子夜》描写20世纪30年代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坐进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
A.近代上海社会风俗全盘西化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已解除
C.国人大多坚持中西合璧观念D.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6 . 下图为1908年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第一次发行的股票。该公司在招股章程中规定“专集华股,不附洋股,凡本国民众,无论官、绅、庶均可入股,享受股东权利。”1910年京师自来水工程竣工,水厂投产,有了自来水,但购买者不多。为消除市民顾虑,公司散发传单进行宣传,并采取免费送水两个月等促销办法,逐渐打开销路。由此可以推断

①该公司采用了一些新的经营方式和手段②民众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有个渐进的过程
③该公司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经济主权④上图是我国第一次发行股票的历史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1-12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9世纪中后期,日本学者借西周“共和行政”典故将“republic”译为“共和国”;借《庄子》中指个人养生的“卫生”一词将“sanitary”译为“公共卫生”。这些新词日益普及并传到中国。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学者只注重研究西方政治体制
②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③日本借用中国传统概念解释新事物
④西方文化通过日本间接地传到中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申报》(1874年)刊载时人言论“夫人之奢侈者,精其食,美其服,奇巧其器具,各习是也。乃吾静夜自思,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安能各臻于富乎?民不能自富,国又何由富乎?”这反映出
A.主张节俭为治国理民之策B.西俗传播改变人们传统价值观念
C.“重义轻利”思想广为弘扬D.工商业阶层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9 . 近代上海“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这说明
A.外洋钟表彻底取代了传统的计时工具
B.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的通行时间
C.新式交通工具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沟通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饮食文化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编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与政治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1-05-05更新 | 300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