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家庭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权家长制集体大家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家庭首先面对的是国家的冲击,在竞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趋新者主张国人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

——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后家庭组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家庭革命的特点,并对清末家庭革命做出简要的评价。
2021-02-0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餐制由来已久。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使中原自般商以来建立的席地而坐的分餐礼仪制度遭到了强烈的冲击。唐朝时期,国人聚会方式逐渐由分餐制向会食制演变,并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可以看到不少夫妇同桌共食的场景。《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用一道道精美菜肴宴请宾客的场景。明清时期,合餐制的出现促使古代饮食方式完全成熟,并延续至今。

——摘编自王仁湘《分餐与会食:古代中国人进餐方式的转变》

材料二1840年以后,咖啡馆和西餐厅传入中国后,不少中国人开始萌生好奇心态,模仿西餐宴请宾客.20世纪初期,许多具有海外经历的革命人士身体力行,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器必洋式,食必西餐”。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民众普及卫生的新知识,使民众了解到“肺痨”与“细菌”、人的体液与疾病传染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得共食这种饮食文化不断遭到诟病。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广,逐渐形成了共食与分餐、中餐与西餐兼容的中国饮食文化模式。

——摘编自林海聪《分餐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饮食风俗变革考伦》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的团队曾在《柳叶刀》上发布过一项分析:导致癌症的元凶排名前三的幽门螺旋杆菌容易通过合餐而传染。“公筷分餐”的倡议由来已久。2003年,非典疫情让这一倡议得到了重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仍未得到足够的推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舌尖上的安全”,认识到合餐可能带来疾病传播。许多百姓养成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的餐桌风尚。

——20205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各地出台政策推行分餐制公筷“夹”出餐桌新文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进餐方式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分餐制的认识。
2021-02-0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暑假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改变了自有学校教育以来三千多年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至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从教育制度上肯定下来。当时的学生开始摆脱封建礼教的约束,向往西方文明的社会方式,追求西方的文化,而男女平等的思想也在这种情况下慢慢的在青年们的头脑里点燃。例如新文化时期的女性是改革者当中的佼佼者,这些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在思想上的觉醒,标志着日后的人们将会对沉睡在封建礼教中的女性主权更加重视,启发着当时女性追求西方那种贞德式的形象和待遇。于是,千年的女权,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正式解放,迈向更民主的社会。

——据蔡佳燕《论新文化运动》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兴起的意义。
2021-02-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1-22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52年咖啡传入伦敦,到1663年伦敦有80多家咖啡馆。咖啡馆首先出现于城市中心,一开始就成为社会精英的聚会场所,是商业信息的来源,是文学素材和灵感的源泉,也使人们在共同话题的探讨中交上志趣相投的朋友。到18世纪,咖啡馆也成为中下层民众的会所。因为共同的兴趣和地位,英国咖啡馆分化为文学交流、学术和科学交流等各种咖啡馆。1718世纪的英国“报刊革命”中,报刊涌入咖啡馆,作为书报阅读之地,咖啡馆对顾客的恶行有严格限制。

——摘编自张佳生《从啤酒馆到咖啡馆:近代英国公共空间的文明化》

材料二   咖啡馆在近代上海城市生活中承担了复杂的社会功能。咖啡馆最初为适应外侨休闲和聚会而设立,在建筑装饰和品饮方式上都体现了异域特色,成为中国人了解西方生活方式的窗口。随着咖啡馆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上海市民多维活动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炫耀性消费、商贸洽谈和政治谋划的舞台。上海咖啡馆在近代发展中形成了规范营业和协调矛盾的同业公会,政府也通过对咖啡馆价格、营业时间等方面的管理将政策推行到市民的日常生活。

——摘编自陈文文《19201940年代上海咖啡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英国咖啡馆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上海咖啡馆的功能并做出评价。
5 . 中国城市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市民生活的物质空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比如近代交通工具等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出现了,这些变化表面上是物质空间的变化,实质上是人们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是观念的革命带来了这场城市生活中的“空间革命”,“空间革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社会整体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相继传入中国。对于那些最初接触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中国人来说,有因这些新市交通工具空间狭小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对“男女混杂”的担忧,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共处于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人们或走路、或骑马、或坐轿、或行舟,一般情况下都各自处于一个独立的空间内,发生“男女杂坐”的机会是很少的。因此,在近代交通工具出现中国的早期,经营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乘客,当务之急就是消除中国乘客对“男女混杂”的疑虑,单独辟出女座。但是,在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随着人际流动的频繁,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特别是狭窄、拥挤的“大众乘物”上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时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

——苏生文、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晚期中国“大众乘物”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近代中国城市中的“空间革命”,说明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是一部社会发展史。
2021-01-25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瓶小可乐,见证大历史

1927年,可口可乐进入上海市场,与著名的屈臣氏汽水公司合资生产。1930年,屈臣氏公司请上海广告画家设计了一幅“请饮可口可乐”的月份牌广告画,画中人是著名演员阮玲玉。借助阮玲玉的人气,可口可乐开始进入市民阶层,销量与日俱增,成为了一种流行饮料。到1933年,可口可乐在上海的装瓶厂成为美国境外最大的可乐汽水厂。到1948年,该厂产量超过100万箱,创下美国境外销售纪录。1949年,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退出中国市场。自此以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1978年12月,可口可乐公司与中粮总公司达成协议,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装瓶设备,在中国设专厂灌装并销售。1979年1月,中美正式恢复邦交,首批瓶装可口可乐由香港发到北京。1981年4月份,可口可乐北京五里店厂正式投产,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吗?喝可口可乐就是卖国主义”;1982年,商业部通电全国,停止内销可口可乐。1986年,可口可乐第一支中国电视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到2017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130亿美元,建厂45家,系统员工总数超过45000人,其中99%为本地员工。1992年起,可口可乐中国不遗余力地通过奥运火炬接力,让更多中国人直接参与奥运。可口可乐是唯一一个全方位赞助中国举办特奥会、残奥会、奥送会、世博会、大运会、青奥会的企业。

——摘编自李杨《洞孔中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并简析1949年前该公司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2)材料提供了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案例,蕴含了诸多历史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其形制在《礼记·深衣》有详细记载。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材料二   清王朝开始意识到不学西方不行,打算“师夷长技以致夷”的时候,正是以英美为中心开始流行西装革履的着装模式的时候。因此,自1860年代清廷开始支持洋务运动,陆续开设语言学校、翻译馆、工艺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国人服装西化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了。其中最要型的莫过于留美幼童事件。所以称之为“事件”,是因为清政府完全没有想到,派若干幼童出国留学,也会发生变法乱祖之事。

——杨奎松《问道于器——辛亥以来国人着装西化”的成因与经过》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男女服装普遍使用了制作繁琐、绕颈而立的极其醒目夸张的拉夫领,且当时的男女服装都流行使用填充物。对填充物的使用在男服中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男性服装的肩部、胸部、袖子甚至腹部都使用填充物,突出显示男性的威武、雄伟等男性特征。女性服装是上身使用紧身胸衣以及袒露胸乳的敞口低领,下部穿用裙子,裙内使用宽大的裙撑,整体看来,上身紧瘦,下体裙子宽大,视觉对比效果十分明显,以腰部为轴心来设计服装,突出呈现女性的人体曲线美和女性特征。这些设计特征都充分说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对服饰艺术的深刻影响,显示出这一时期对人的重视。

——刘静轩:《论文艺复兴时期服饰艺术的现代性及其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深衣文化所反映的社会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国人服装西化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的原因。指出在国人服装西化的趋势下,出现所谓的留美幼童“事件”说明什么问题?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相对中国服饰,西欧文艺复兴以来服饰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什么?这个实质说明文艺复兴以来西欧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世界文明交汇中,中国女人缠足在晚清成为愚昧落后的象征。进步知识分子认为没有新女性将难以抚育新国民,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创制《不裹足会草例》倡导女子不缠足并率先给自己的女儿放足,之后发起成立全国性不缠足组织,为争取女权而奔走呼喊。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请禁妇女裹 足折》,从强国保种的角度向朝廷倡议放足,希望从国家层面加以规范。1901年清廷正式以官方名义劝导女子放足,当时《大公报》《天足会报》等各种报刊大量刊载批判缠足与提倡放足的文章,一些关于戒缠足的歌谣、漫画、弹词也广为传布。1904年政府颁布《劝行放足歌》,并于1907年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明确要求废除女子缠足。

——据张德安《身体教育的历史一关于近世中国教育的身体社会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废除缠足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废除缠足运动出现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初)的江村,真正使夫家接受过门媳妇的是她能为夫家生育男婴。媳妇在用餐时坐下首,或不上桌。她受到伤害时的中诉,只能通过丈夫或娘家转达。妇女可以售生丝,但必须把钱交给家长。媳妇的私房钱很少,且总是受到婆婆的严密监视。

——摘编自费孝通《江村经济》(1939年出版)

材料二:在1930年代初的上海,部分工人家庭还有小部分的学费或书报费支出。单身女工爱到大世界游玩。在她们眼里,出了两只角子(引者注:角子是旧时通用币值一角、两角小银币),从白天一两点钟可以白相(引者注:上海一带的方言,意思是。)到夜里一两点钟,再便宜也没有的了。而且里面花头来得多。上夜校是女工业余生活的主要选择之一。这使她们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藉以开阔眼界,丰富精神生活。

——摘编自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

材料三:我国民法典特别是其中的婚姻家庭编秉持了新中国民事立法,特别是婚姻家庭制度所固有的男女平等理念,延续并丰富了1950年婚姻法、1980年婚姻法以及2001年婚姻法修改有关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规定,注意到并以具体的制度措施排除男性中心文化对实现婚姻家庭领域男女实质平等的不利影响,加强了对现实婚姻家庭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的特殊保护,这必将为保障妇女的婚姻家庭权益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

——摘编自李明舜《民法典妇女权益保护条款专家梳理与解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上海及周边地区妇女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建国以来我国对妇女权益保护的认识。
2021-01-15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按单元章节训练卷(课标全国专用)-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0 . 阅读下列关于“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相关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35日《临时政府公报》29

材料二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李玉刚著

材料三   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讨袁宣言》孙中山1915

材料四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制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已明确。吾人拜赐于执行,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已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实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2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在社会习俗、政局演变、思想文化方面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变化?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