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衣着服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6月27日的《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到:“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一起。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搞在两旁边的,梳在后头的,有知百个式样。”同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才气焰煞”,“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当时,上海已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时新服饰,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这里,各地又追踪上海。即使南京、苏州、北京也都昂首以瞻。可见,在此时人们的服饰变化已经日渐频繁,西方时装也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1)材料反映了当时天津、上海等地人们衣着服饰出现了哪些新气象?简要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原因。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衣着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初期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服装。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从90年代以来,伴随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装以西服和夹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人们的衣着服饰呈现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的原因。

(3)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2 . “光盘行动”、“民生幸福”、“中国梦”等是2012和2013年的新闻热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下表是某老人记录的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

1958年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
7.98(请客)3.63.0715.2290.9268.95

(2)据材料二,概括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1958~1978年表中状况的原因。

材料三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为了实现“中国梦”,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2018-04-0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 元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材料三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作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

2018-04-0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练习

4 . 群众舞蹈是群众用以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它是紧跟时代步伐的艺术,是—个时代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代表着时代文化的发展,代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很多中国人跳的是苏联式的华尔兹交谊舞,机关、部队的工作人员都要学会跳舞(图一)。苏联援华人员在中国的业余娱乐活动主要就是交谊舞会。但1957年后,交谊舞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材料二忠字舞(图二)动作粗放、简单、夸张。主要动作设计有:双手高举表示对红太阳的信仰;斜出弓步表示永远追随伟大导师毛主席;手指怒指地面表示彻底砸烂资产阶级;紧握双拳表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跳舞时手里通常以《毛主席语录》(红宝书)或红绸巾作为道具。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交谊舞在中国一些城市中重新流行起来,并逐步成为中老年人闲暇时社交、健身的重要方式(图三)。同时,新从西方传入的迪斯科舞则得到年轻人的喜爱,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舞风靡一时。进入21世纪,街舞成为青少年舞蹈的首选(图四)。

(1)结合材料一,简析苏式交谊舞在中国流行及后来消失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忠字舞流行于哪一历史时期?忠字舞的流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3)结合材料三,现在的群众舞蹈有何特点?简要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材料二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想史》

材料三武昌起义胜利后,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当时名为《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材料四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综合材料一、二,分析两次社会习俗变革的政治意图有何本质差异。

(2)材料三中民众认为"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不剪发不算革命",对此你如何认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解放服或列宁装"流行的内外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人们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2018-03-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

6 .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人们的衣着服饰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人们服饰着装的特点,并阐释其原因。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衣着服饰

(2)为什么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而60、70年代军装最流行?

(3)90年代的结婚照和80年代初的结婚照相比,服装和人物表情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018-03-2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娼妓毒品等封建陋俗文化依然存在,对社会风尚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党和政府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陋俗文化改造运动。

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强制废除娼妓制度;制定了《关于严禁鸦片流毒的通令》,开展禁毒宣传,成立了禁烟机构,没收毒品,查封烟馆,围剿毒犯。把妇女的彻底解放看作重要目标,《婚姻法》明确规定妇女在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倡导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生产,废除包办婚姻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重视女子教育,提高女童入学率,对成年妇女,通过扫盲班、识字班,摘掉文盲的帽子;倡导殡葬改革,实行火葬,改变传统殡葬仪式繁琐、浪费资源的弊端;清理有毒害的图书,增加出版通俗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等。

——摘编自范小方、童学《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初期社会风尚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作用。

8 . 服饰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治以重罪。

——《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一个古老的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美国的“衣着民主”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着最讲究,穿着最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因。

——《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近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材料三1912年10月3日,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颁布的《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两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两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严昌洪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四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R?麦克法奈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衣着民主”的原因。(

(2)材料三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材料四“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倾向是什么?

(3)综上所述,影响人类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018-02-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4

9 .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10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

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1978年以来,人们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服装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民的服饰呈现出什么特点?反映出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怎样的状况?

(3)材料二中说“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这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状况?

(4)1978年以来,中国人民的服饰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18-02-2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