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材料一“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尽快解除人民群众贫病交加的痛苦,党和政府建立起了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1952年底建了合作医疗制度,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大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全体国民,中国用世界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2003年制定了《美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不但加强了政府的责任,而且国家补贴与个人缴费相衔接、扩大资金统筹范围等内容也凸显了公共服务性质。到2008年年底,新型农村医疗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医疗保障制度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美两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结果不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民族国家肩负公共卫生之贵, 为所有公民提供健康环境的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为了提高新兴工业城市中工人的效率,英国政府制定规划,建立现代医疗机构,促进医生的专业化,每个镇都设有卫生官员,医生独占行医权,作为交换,他们必须立约为政府维持教育和医疗的水准。中国20世纪以前没有一般的医疗许可制度。但是,人民的健康被认为是国家的责任之一,因此形成了国家顾行医书、地方官免费施医送药的传统。清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士钟参与到医疗救助中来。1895年后动荡不安的年代才使中国开始建设现代国家,1910 年清政府用现代隔离与卫生监督方法控制了东北鼠疫,这不仅使日、俄两国失去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借口,也使民族国家与公共卫生开始结合起来。中华民国成立后,西方的这种国家主导的公共卫生安全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应,传统中医的“卫生防疫”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公共卫生安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府以“人民的健康”为根本宗旨,以农村为重点,采用中西医站合、预防为主,依托科技与卫生教育,极大程度地消灭了血吸虫病、天花等传染性疾病。人均寿命从35岁提升到70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国家治理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19世纪以来中英两国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异同。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公共卫生安全的进步性。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论是高贵的天神,还是半人半神的大英雄,抑或是人间的凡人,面对爱情都会如飞蛾扑火般热烈追求,不惜改变形状,甚至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可见古希腊人对爱情的崇尚。但同爱情相比,婚姻则远没有那般崇高伟大,婚姻往往伴随着功利、嫉妒、报复等不美好的东西。

——《从古希腊神话看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材料二   古时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门第不合,不许轻婚”。……“今有受教育及有新思想之青年于此,其求配偶也,必求知识相当、情性契合之人”……婚姻“宜以爱情结合,而不容夹入他种之观念”。

——摘编自1905年《女子世界》第2期

材料三   “见面礼”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衣服、布料等物,80年代后期“见面礼”为手表,90年代变为首饰、戒指、项链等。……有86%的人认为结婚准备房子是应该的……8%的人接受与外国人结婚。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爱情观、婚姻观产生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古今”择偶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描述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爱情婚姻观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019-08-18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智能测评与辅导-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5 .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材料二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人的生活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请就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你的看法。
2019-06-03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面是不同时期几次国庆游行的场景

依据材料,概述国庆游行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7 . 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年代
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113.9
学历10.611.712.625.3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其中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2019-05-24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第05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9年暑假作业总动员》高二历史
18-19高一·全国·假期作业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时期主流服饰
1840年前长袍马褂、旗袍
辛亥革命后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改良旗袍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改革开放后颜色丰富、款式多样的服装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1)西装何时传入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苏式服装的流行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丰富、款式多样”的原因。
(3)除服饰的变化以外,请任举一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

2019-05-2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历史暑假作业:作业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9 .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2019-05-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三次高一历史月考模拟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时候,尽管乳制品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但经常食用乳制品还是会被视为贫困的标志。在许多人眼里,这象征着某些被鄙视的落后部落。直到19世纪末期的欧洲,乳品的饮用还并未普及,还是普遍认为直接饮用乳品是很危险的,尤其对幼儿来说。因为它们是微生物的温床,有“变质”的缺点。当时的医生甚至指责奶类会散播麻风病。19世纪末期,由于对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也间接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更何况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发展到成熟阶段,其推广也大大促进了对奶类的消费。一战期间,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1950年3月23日,法国政府强制规定,必须销售用蜡封口的瓶装牛奶。从此,瓶装或纸盒装牛奶的销售日渐普及。

——摘编自邸笑飞《牛奶:被塑造的白色神话》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法、俄分别将奶牛带入中国。1923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奶类年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当时的牛奶消费依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

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上世纪90年代,瑞典利乐公司把无菌复合纸包装从北欧带到了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乳业“黄金10年”的到来,让牛奶成为家家必备的日常食品。年来,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逐渐向更高的消费层次转变,与此同时,高铁、互联网购物等消费方式的普及,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的稳步增长。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5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36kg,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摘编《搜狐·历史》《中商情报网》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到现代人们对牛奶的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原因。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牛奶消费的特点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