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马克思在评论某一历史人物时说:“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这里的“他”应是(     
A.苏格拉底B.但丁
C.马丁·路德D.洛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
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2016-11-27更新 | 1461次组卷 | 43卷引用:天津市新四区示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王夫之说,“无理则欲滥,无欲则理亦废”“倘以尽己之理压伏其欲,则于天下多有所不通;若只推其所欲,不尽乎理,则人己利害,势相扞格,而有不能推”。与这一观点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4 . 孟德斯鸠指出:“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政体是自由的,而公民却毫无自由;或者是,公民可能是自由的,而政体却无自由可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其核心观点是
A.政体自由与公民自由相矛盾
B.公民与政体的自由均受法律制约
C.法律规定与公民权不可分割
D.法律规定的自由与事实不尽一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十八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论家潘恩在《常识》中说:“把一个人的地位捧得高出其余的人很多,这种做法从自然的平等权利的原则来说是毫无根据的,也不能引经据典地加以辩护。……在君主国家里,《圣经》上一切反对君主政体的部分已被很巧妙地掩饰过去了,但他们无疑值得引起那些尚待组织政府的国家的注意。”据此判断,潘恩可能不会同意
A.实行专制政体
B.启蒙思想家主张
C.增强民族凝聚力
D.自由平等原则
6 . 崭新的开始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相同与不同。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例举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三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狄德罗在《呈给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报告》中这样说道:“在这一片叫嚷声中,大家都认购该套书(《百科全书》),他们都想要这套书,而把作者毁掉。”狄德罗所说的“大家”应该是
A.封建势力B.资产阶级C.巴黎市民D.法国王室
8 . 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而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主义”和“法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人文主义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B.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改造整个封建社会
C.封建迷信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动摇了神学世界观
2016-11-18更新 | 870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曾经说过:“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材料二
   
材料三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请回答:
(1)三则材料所反映欧洲思想史上的三次运动分别是什么?每次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关系如何?
(3)三次运动产生的共同社会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2011·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妒”,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A.开展世俗教育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2016-11-18更新 | 1447次组卷 | 14卷引用: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总结提升】高一历史单元识记清单+综合演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