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内部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掌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这种差异(     
A.推动此时思想文化开始转型B.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C.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D.反映贵族的没落与平民的进取
2023-03-17更新 | 681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
3 . 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两者的思想主张(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4 . 下表是先秦时期的部分家训内容,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周文王在临终遗嘱上,告诫武王遵循“中道”,称王天下,使“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
周成王在册封蔡仲时训勉说,要“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雄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
孔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A.体现了贵族政治制度的特点B.孝道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C.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根本目的D.家训折射出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为小明学习“百家争鸣”时制作的思维导图,图中的①~④分别对应不同的学派,两个序号之间是学派间争论的问题。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学派是(     
A.儒、墨、道、法B.儒、道、法、墨
C.道、墨、儒、法D.墨、道、儒、法
6 . 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
内涵
西周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大多受过“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指文士,即具有一定知识和才学、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特殊阶层,来源广泛,派别众多,为各诸侯国所重视。
两汉(武帝后)儒学之士,学习儒家“五经”、“六艺”等。
魏晋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隋唐宋元泛指读书人,来源广泛。
明清指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以学“四书”“五经”为主。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任选三个历史时期,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厉、幽(周厉王、周幽王)之后,随着封建制度(分封制)松懈,礼崩乐坏,这种忧虑(崇德行、重人事,而以为天不足信的忧虑)更加严重。王纲解纽,诸侯相争,在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中,民为邦本的地位更加凸显,其含义也更加丰富。诸子勃兴,百家争鸣,带来古典思想的突破和繁荣,传统的民本观念,亦在融合新旧经验的基础上,而有系统化的构造和表达。

——摘编自梁治平《民本思想源流》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反对君主“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视天下为人君囊中之私物”,“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他还认为君主应该养民,教民,“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四民异业而同道”应使之各尽其心,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摘编自林红《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认识。
8 .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荀子虽然极力发扬孔子思想,但却认为子夏、子游等为“贱儒”;墨家和道家对孔子繁琐的礼仪道德持以否定态度;法家韩非子虽然推崇孔子,但认为其思想早已不合时宜,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了
A.当时的思想氛围较为自由B.孔子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较高
C.儒家道德观点被普遍接受D.思想领域的趋同色彩明显加强
9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
2022-06-01更新 | 105次组卷 | 42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皇仓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 的主张。诸子提出以上思想的目的在于(       
A.推动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进一步瓦解B.创立新的学派以指导各国实行变法
C.希望自家主张成为统一天下的思想D.为后世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