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被游离出来。他们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春秋开始,士阶层越来越活跃。他们的活动(     
A.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与崩溃
C.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2 . 战国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差别的观念取代,人们更加重视后天的努力。反映了当时
A.性恶论得到人们普遍的接受B.强化君主专制成为人们共识
C.社会转型促进思想发生转变D.封建迷信思想已被完全抛弃
3 . 东周初期,周王室衰微,于是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士和百工流散到诸侯国和民间,有的做官,有的著书,有的招徒,有的做隐士,有的讲学。这一状况
A.促使贵族逐步垄断文化教育B.使文化对外传播受到阻碍
C.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利于法家思想成为“显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形态是儒家的文化理想;早期法家的政治文化理论提出以君主一人之机谋使“天下”安定;墨子也曾经提出过“一同天下”的主张。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思相学说趋同B.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
C.社会动荡使得人心思定D.宗法制和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正确且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12-18更新 | 383次组卷 | 19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百家争鸣是思想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有关“价值、意义、方式、礼仪”等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这反映出百家争鸣
A.诸派思想内容无需后人创新B.对后世影响领域宽广巨大
C.各家学说都具有较大实用性D.不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
8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2020-12-11更新 | 439次组卷 | 105卷引用:2015-2016学年贵州思南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9 . 《诗鲁颂洋水》中曾提到鲁僖公立“泮宫(国家高等学府)”,但后来又有些诸侯公开地说:“可以无学(不办学校),无学不害。”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推动儒学的学校化教育
B.“士阶层的兴起与壮大推动私学发展
C.分封制的瓦解使诸侯失去官办学校的能力
D.“礼崩乐坏”使统治者急于恢复礼乐制
10 . 战国后期,儒道墨法等百家之学在激烈争鸣、辩驳中“舍短取长,以通万方之略”,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A.各学派自身的理论建设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B.学派的分化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C.各家代表决定进行学说争论实现百家争鸣
D.学术思想的发展出现了交融的态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