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2023-09-07更新 | 402次组卷 | 24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实验班)
2 . 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尚同”,荀子主张“群居和一之道”,韩非也感叹“大臣贪重,细民安乱……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这反映出战国诸子(     
A.具有统一倾向B.质疑礼乐文明C.相互交流学习D.心系苍生疾苦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中,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思想流派相互“争鸣”的原因,并指出各派别围绕的中心问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派的兴起和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大量战国简帛的出土,为研究诸子百家提供依据,其中郭店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同;上博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看到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混同。这表明这一时期
A.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B.诸子百家思想趋同性逐渐加强
C.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已经出现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2022-04-15更新 | 418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一批文士“学而优则仕 ”,其中不少做了贵族的家臣,如孔       子的弟子子路、仲弓、冉有等。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B.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C.儒学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D.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2022-01-20更新 | 428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往往主动触及时事,注重矫正社会弊病。“拨乱世,反之正”,虽最早由儒家提出,却无疑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愿景。这反映了
A.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一致性B.巨变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C.各学派学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D.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政治前瞻性
2022-01-10更新 | 282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有人把春秋战国时期比喻为“争奇斗艳的大花园”,认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群花怒放,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不包括
A.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B.私学兴起
C.士阶层崛起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
8 . 战国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差别的观念取代,人们更加重视后天的努力。反映了当时
A.性恶论得到人们普遍的接受B.强化君主专制成为人们共识
C.社会转型促进思想发生转变D.封建迷信思想已被完全抛弃
9 .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比如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崇尚“天籁”音乐。这些不同主张反映了
A.音乐思想是哲学认识的反映B.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各国现实统治需要的差异性D.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创新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2021-10-19更新 | 820次组卷 | 45卷引用: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