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1 . 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儒、墨、道、法、阴阳等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总结了上古以来文化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局面(     
A.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B.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C.不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D.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023-04-19更新 | 297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完全崩溃B.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活跃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崛起
2022-08-19更新 | 610次组卷 | 30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公元前500年前后,出现了人类文化突破现象,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其为“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希腊三贤、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这表明(       
A.地理条件决定文明的发展类型B.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C.农业文明多元并存具有相似性D.早期文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交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2022-06-08更新 | 8941次组卷 | 67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关于“义”的认识。由此可见,他们都将“义”视为
思想家认识
孟子无礼义,则上下乱。
墨子且夫义者,政也。
庄子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
韩非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
A.治理国家的准则B.加强集权的工具
C.区分等级的依据D.实现统一的手段
2022-06-07更新 | 918次组卷 | 10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
2022-06-01更新 | 105次组卷 | 42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月考(腾飞班)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有哪些?
(2)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并说说秦汉这些努力的共同点
8 .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说明“百家争鸣”
A.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B.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导致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殊途同归D.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在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

——摘自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

材料三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2022-05-29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促成了游学风气,从而兴起了士阶层越陌度阡投师问学的游学之旅和朝秦暮楚官海沉浮的游说之旅。游学之风可以说明
A.王室衰微动摇教育根基B.政局动荡促使士族流动
C.社会转型推动学术下移D.诸侯争霸加快人才培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