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威王设立的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学术机构。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这反映(       
A.齐威王以重视人才为强国之本B.齐国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大幕
C.政治与学术文化活动联系紧密D.士阶层成为时代巨变的先驱
2 .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
3 .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并不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成为“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的“杂家”代表作。这反映出战国末期(       
A.专制集权理论适应政治发展需要B.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
C.学术文化受社会转型现实的影响D.朴素的民本思想受到了推崇
2023-03-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B.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C.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D.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先秦诸子虽“百家异说”,但其思想旨趣却有相通之处。以下论述体现了(       

著作

相关论述

《孟子》

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吕氏春秋》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官僚政治的确立B.诸子思想的统一
C.社会转型的诉求D.集权制度的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关于“义”的认识。由此可见,他们都将“义”视为
思想家认识
孟子无礼义,则上下乱。
墨子且夫义者,政也。
庄子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
韩非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
A.治理国家的准则B.加强集权的工具
C.区分等级的依据D.实现统一的手段
2022-06-07更新 | 918次组卷 | 10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说明“百家争鸣”
A.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B.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导致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殊途同归D.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力主君为民而设要行“仁政”。他们的思想反映了
A.儒家主流地位确立B.儒法治国理念趋同
C.国家治理关乎民生D.民本思想已经普及
9 . “文”“质”之争是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表现于外,“文”表现于外构筑起礼仪形式系统,“质”隐含于内,成为人心的道德规范。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主张外在仪节与内在仁义品质协调相配,而道家重质轻文、墨家尚质后文、法家尚质反文。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思想家
A.力图解决“礼崩乐坏”的现实困境B.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价值取向
C.极力促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D.主张思想进步需借鉴他派主张
10 . 如图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人物的活动事迹,据表可知
人物国别活动事迹
子夏晋国人孔子弟子,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李悝魏国人子夏弟子,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乐羊宋国人魏国国相的门客,后成为魏国名将
吴起卫国人弃儒学兵,指挥魏军屡次败秦,被视为兵家代表人物

A.社会主流思想变化迅速B.儒学成为各家思想来源
C.百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D.魏国注重招揽各方人才
2022-04-16更新 | 374次组卷 | 10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