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主要思想流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战国时期,墨子主张"举公义,辟私怨",荀子认为“公义明而私事息”,韩非子则提出"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心不偏党也"。这反映出三者
A.在义利观上存有本质差异B.认同以公为义的价值取向
C.强调以君权抑制贵族官僚D.代表的阶级利益趋向一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指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这反映了二者
A.和谐共处的理念B.以民为本的观念C.实施仁政的诉求D.天人合一的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荀子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韩非子主张,“为治者用众而舍寡,不务德而务法”。可见,他们都
A.倡导礼法并用B.力图建立专制国家
C.强调以法治国D.希望重建社会秩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周公把西周代商归结为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孔子则对天命意义作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天命是每一个个 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两者观点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阶级立场的差异B.政治地位的悬殊
C.思想取向的相悖D.生活时代的不同
2022-01-20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10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韩非子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论述:“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社会才能安定。”材料说明
A.中国法律体系比西方法律体系更加完善B.中西方法律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要目的
C.西方法律对近代法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D.中国法律十分严苛并且极力维护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对于战争的看法,孟子提出“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墨子认为“春则废民耕稼数艺,秋则废民获敛”。由此可知两者
A.对战争持反对的态度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C.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D.继承和发展仁的思想
2022-01-12更新 | 827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材料三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3)材料三、四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4)从史料类型(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官方正史、私人日记,或者一手材料、二手材料)角度评析材料三、四论点依据的价值。
2022-01-11更新 | 16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崇尚“天籁”音乐。这些不同主张反映了
A.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各国现实统治需要的差异性
C.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创新D.音乐思想是哲学认识的反映
2022-01-07更新 | 146次组卷 | 4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6
9 . 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重法爱民而霸”;韩非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据此可知,二者都
A.遵循传统礼乐制度B.旨在提倡民本思想
C.主张明君治理国家D.反对贵族徇私枉法
2022-01-01更新 | 591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肇庆鼎湖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考前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榜样谱系简表
榜样类型1 代表人物榜样类型2 代表人物
家庭榜样 父亲榜样舜、孔子等政治榜样 圣王榜样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
母亲榜样文王之母大任(教子有方)等圣人榜样孔子、周公、伊尹(辅佐商朝多位君主,
政绩卓著)等
孝子榜样舜、文王、曾子等贤人榜样皋陶(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姜子
牙、史鱼(敢于劝谏君王)等
丈夫榜样舜、曾子等君子榜样史鱼、蘧伯玉(主张以德治国)、子产
(春秋著名改革家)等
妻子榜样杞梁之妻(孟姜女原型)等教师榜样孔子等
睦亲榜样舜等学生榜样颜回(孔子学生,以德行著称)、子贡
(孔子学生,能力突出)等
注:本表系作者对儒家榜样的梳理。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典型抽样式梳理,而非全景式呈现。


——陈继红《榜样教化:古代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