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主要思想流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老子痛恶小聪明、小知识、小利益、伪道德,认为这些伤害了人之本性的善;他还提倡"柔退。不挣,谦下让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的这些思想
A.表明其主张人性与治国并重
B.体现道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有利于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
D.旨在强调复归人性本初的愿望
2021-05-26更新 | 408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2021届高三5月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先秦儒家经典《尚书》记载:尧帝恭敬节俭、道德纯备,由是家族亲密和睦、万邦诸侯和谐相处,因此尧帝备受天下百姓爱戴。《论语》《孟子》也有类似记载。这些记载
A.说明尧帝时期民风淳朴
B.反映出儒家爱民如子的价值追求
C.意在规劝君主实行德治
D.增强了春秋诸侯国的历史认同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种趋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者心里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又有一个先验的道德本原,他们寄希望于“教育”、“文化”和“思想”也依然相信仪式与象征可以规范和制约人类。现实主义者围绕着实际社会的现实问题展开思索,为了“富裕”、“繁庶”、“安定”。为了消除忧患,那种理想中的形式主义的繁文褥节可以取消。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礼乐制度”;“无为而治”
B.“天行有常”;“奖励耕战”
C.“逍遥自得”;“非乐节用”
D.“克己复礼”;“兼爱非攻”
2021-05-17更新 | 383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古老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礼记·礼运》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材料的思想内涵
A.凸显阴阳交替、有序调和的观念
B.追求和而不同的中和处世之境
C.强调天、地、人之间的整体关系
D.追求人格修养、重视群体利益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三家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学派论述
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
道家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政治
墨家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
A.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B.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C.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D.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2021-04-25更新 | 625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7、18世纪,欧洲耶稣会士到中国的传教活动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赫德将在华传教士整理的关于中国典籍的部分章节、部分片段翻译成法文放入《中华帝国全志》。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西译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18世纪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代表性著作。

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中的儒家经典和中国典籍翻译目录表(部分)

序号卷数内容
1第二卷朱熹论著选译
2蒙学故事选译
3《易经》选译和介绍
4《书经》选译和介绍
5《诗经》选译和介绍
6《春秋》选译和介绍
7《礼记》选译和介绍
8第孔子传选译(附孔子像)
9《大学》选译和介绍
10《中庸》选译和介绍
11《论语》选译和介绍
12《孟子》选译和介绍
13《孝经》选译和介绍
14《小学》选译和介绍
15《康熙帝御选朱批历代敕、诏、法、令、谏、言集》选译和介绍
16《明代著名文人唐荆川所编文集选》
17《王阳明所作关于安静的短言》
18《列女传》
19第三卷二程哲学选译(程氏:一位现代哲学家关于世界起源与现状的答问)
20理学著作选译(一位现代中国哲学家对中国人的性格与风俗的看法)
21《赵氏孤儿》翻译
22《本草纲目》选译
23《中国植物志》
24卷《中国医学自然历史》
25《今古奇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26《今古奇观: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27《今古奇观:六月雪》

——摘编自《跨文化对话》

从目录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调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2021-03-04更新 | 8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新高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
C.突出教化功能性D.主张格物致知论
2021-02-09更新 | 1020次组卷 | 35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荀子在《君道》中指出,中国古代执政者的“乐民”“爱民”,只不过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以及“求兵之劲,城之固”而已。据此可知,荀子认为民本思想的实质是
A.驭民工具B.人民理性C.以德治民D.君民共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他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桀纣之失民,实际上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心。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地。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

——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材料二   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和以前一样处于不著不察之列,时人或言“周孔”或言“孔颜(颜回)”,孟子则少有人提及。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对于“杨、墨行,正道废”的乱局,孟子辞而辟之,开“辟异端”之先河,因此其功甚伟。因此,韩愈认为儒家的“道统”在孔子之后,则是由孟子来承继,孟子死后,则是“不得其传焉”。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子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