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唐朝统治者整体而言,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材料三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实质。
(2)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从汉至唐推动儒学地位变化的原因。
2021-05-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在汉初处于相对沉寂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儒学在汉初正处于初步复兴的阶段。汉初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儒者与现实之间的初步沟通成为正常现象。以“重儒尚道”的陆贾和“颇通诸家之书”的贾谊为代表的儒者,在摒弃儒学“好是古非今”“眩于名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亡秦之政的反思,呼吁儒学复归。他们还积极阐释“礼治”原则,分君臣上下,别父子六亲,逐渐完成了汉初儒学的转型,从而为武帝时期锻造成为新儒学奠定了学术思想基础。

——摘编自黄朴民《简论儒学在汉初的初步复兴》

材料二 北宋儒者顺应时代变迁,在批判佛道违背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同时,重视质朴实用的古文,开展古文运动。他们写出的文章有主旨内涵,针砭时弊,各抒己见,不再只注重辞藻的堆砌,其影响不仅涉及文学范围,也涉及政治思想范围。孟子辟异端的方法深刻地启示宋人,不能用单纯的粗暴的方式去毁坏庙宇或者捣毁佛像,而是应从根本上修正思想。孟子较前代相比,受到普遍关注,其著作学说被注释与解读。这种转型适应了社会历史潮流,实现了复兴儒学的目的,更强调务实精神,使儒学地位不断上升,对中国文化和精神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裴晓冬《浅谈宋代儒学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儒学复兴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儒学转型的表现与影响。
2021-03-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理学的发展演变可以诠释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阶级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释、道两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并对儒学产生了渗透。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从北宋中期起,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对以理解经义内涵为主的新儒学的产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为什么说朱熹让中国回到了孔孟之道,他的《家礼》就是使儒学民间化的载体。《家礼》是朱熹之后中国人礼节有章可依的来源所在。朱熹大大简化了“礼”,并且重新整理了“礼”的环节,使“礼”得以下沉。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祠堂”制度。朱熹规制了祠堂的建构,使祠堂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佛教有寺庙,道教有道观,朱熹使儒家也有了“圣地”,人们在祖先的注视下行使家族之事,巩固了宗族的凝聚力。

——王林、余浩男《央视纪录片<朱熹>聚焦“当下意义”》

材料三   朱熹的思想支配中国的思想界达六七百年之久,而影响朝鲜、日本思想界亦数百载。南宋后期庆历党禁解除之后,朱熹的地位即不断上升。宁宗嘉定二年赐谥文公。理宗宝庆三年追封信国公。淳祐元年从祀孔庙。由此可见,朱熹思想在当时的思想界已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元代因许衡等人的努力,科举考试皆自朱熹所定四书内出题,而诠释亦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准。此后数百年的文官考试皆不出朱学的范围。

——张国刚、杨树森《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列举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复兴儒学的具体举措,并概括其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理学在南宋以后的地位及具体表现,并概括其影响。
2021-01-2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代文化产生直接影响,不外三者,即老庄思想、佛教和胡人习俗,其中后两种因素自外族传入,而且是经历数百年的流播而形成的。唐代对这三种文化因素的承袭,也以后两种为主,这造成唐代文化的异彩特色,至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从魏晋开始,即受这三种文化因素的压制,日渐衰微;直到唐代中后期,儒学开启复兴的机运。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南宋时,道统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

——摘编自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二者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这在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文化与宋文化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危机,中国思想家产生了强烈的忧虑情绪,出现了激烈的意识争论。这使人联想起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的希腊,以及古希腊出现的后来孕育了科学精神的哲学思想。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建的大学传授的是“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春秋》和《礼记》,此五经据认为代表了孔子的传统。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种种修正、新的注解和具有真正价值的“概述”。

儒教使之与政治局势相适应,并经受住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压力而存在下去,把它重新塑造成为自13世纪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新儒教。新儒教不仅是对世界作出理性主义解释的一种尝试,而且是一种政治和社会伦理体系。直到1912年中国帝制时代结束,新儒教一直是中国哲学中不变的指南和正统学说。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在13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2020-12-0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宋代生产力的发展酝酿着理论形态转型,传统儒学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客观上要求学更多地关注现实,这就是经世致用思想。北宋个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但没有完成国家的完全统一,有识之士通过儒学做出了符合现实的新解释。理学家们吸收并利用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儁学形而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价值核心却又恰恰是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儒道互补、佛教为宾的格局已经名存实亡了。

——摘编自宋延高《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观点及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产生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品格就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人文是相对于神文和物文来讲的。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物的支配,因此中国文化“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次,人文精神更多地是强调礼乐教化。中国讲究人文教育,而不是武力和权力的压制。……中国的品格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教组成,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

----《中国的品格》作者:楼宇烈


(1)材料一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孔子对中国文化建设作过的突出贡献。

材料二   史实表明,东晋南朝的许多皇帝都接受了佛教,他们不仅支持佛教徒的译经,甚至亲自参与佛事活动……佛教传播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抵制佛教者主要是从“华夷之辨”的角度出发的。当时争执的核心是“沙门致敬王者”的问题,也就是和尚要不要向皇帝跪拜的问题。这表现上是宗教礼仪问题,实际上仍然是现实政治问题,关系到专制皇权的权威性能不能维持。这个问题的争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存在。……南北朝时期有一种观念,即认为佛教的“五戒”相当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因此奉行“五戒”可以化成民俗,有助于统治阶级维持政治秩序。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作者:李文才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三   青年毛泽东说:“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这是他1917--1918年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的批语。有一些论著将朱熹与斯宾诺莎、怀特海、黑格尔相比较,我以为,以朱熹为首要代表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实质意义上更接近康德。因为它的基本特征是,将伦理提高为本体,以重建人的哲学。

----《中国思想史论(上)》作者:李泽厚


(4)材料三作者对“新儒学实质意义”的内容判定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朱熹的相关思想有哪些?

“确定了主体意识,我们看问题的方法就会有一个彻底的改变。在没有主体意识的情况下,我们看待自己的文化常常用非主体的,或者是别的主体意识去看,一天到晚看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

——(摘自《中国的品格》)


(5)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上,上述材料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发?
2021-01-1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南菁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在《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东京汴梁首次出现了专门的娱乐休闲场所一“瓦子”。瓦子既是商业中心,又是娱乐中心,每个瓦子内设戏台、后台、观众席等。演出内容有说书、小唱、杂剧、皮影散乐、舞蹈等。临安的游湖服务,是市民娱乐服务的重要方面。每逢节庆、假日,西湖游船如织,游人聚集。湖中专为游人提供商品的小船往来不绝,卖羹汤、卖时果、卖酒水、供菜蔬供茶果等。一时间湖面热闹非凡,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选自《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对儒学的继承与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形成新哲学体系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现象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
9 . 有学者认为,近代以前,中华文明所受到异域文明的影响,主要来自印度的佛教和阿拉伯的伊斯兰教等。近代以后,中华传统文明发生嬗变,更多地容纳吸取了其他文明体系,特别是西方文明体系的内容。

材料一   佛教进入中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文化第一次接受另一个人类重要文明的影响,相当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的文化特质。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信仰,是对神祇的祭祀与对祖先的崇敬。……神祇与祖先的信仰,没有深刻的教义,对人生种种终极关怀,不足以提供普世超越的解释。来自印度的佛教填补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空间…………自此以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始终是儒、道、佛三家激荡,互相影响的后果。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拥有广大信徒。分析佛教在当时盛行的原因。
(2)隋唐时期,出现上文中所说“儒、道、佛三家激荡”的局面。说明当时有利于佛教发展的社会因素。
(3)宋元时期,“儒、道、佛三家互相影响”,概括其具体表现。

材料二   1898年,严复根据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著作,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掺杂进自己的发挥,出版《天演论》,痛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万古不易的天演定律,中国已处在“弱肉”之命运,如再不自强,必将亡国灭种。该书将救亡与启蒙有机地合为一体,一经刊行便风行全国。梁启超认为,“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而该书出版后,“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

——据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有关资料整理


(4)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天演论》“风行全国”的影响。
2020-11-1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迭,两汉的统一秩序瓦解,儒学所宣传的纲常名教也受到挑战。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宋儒把儒学发展为理学,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明儒高扬人欲。并认为人欲即是天理,反映了当时工商业发达,私有财产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西方传统文化则是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犹太契约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之中,历经基督教文化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种发达的世俗文化。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彰显出一种刚健挺拔,傲然于外物的刚毅与自信,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王祥云《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至明代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并分析推动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2021-01-2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