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人有本质为善的“天地之性”和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如“气质恶者,学能即移……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据此可知,张载主张
A.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B.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
C.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D.发展学校教育使人人向善
2022-05-17更新 | 982次组卷 | 25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朱熹认为:“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父子依旧是父子。”他还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这说明朱熹
A.忽视事物的对立和差别B.认同社会等级永恒不变
C.强调天理与人欲相并存D.主张以人欲来规范天理

3 . 材料   “民胞物与”思想出自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乾称篇》。《乾称篇》开篇说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中,“乾称父,坤称母”,人之“性”在天地万物中具有能动的引领作用,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团结同胞,爱护万物。张载从天地万物一体的角度阐发“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仁”的基本语境从人性的“恻隐之心”拓展至“性”与“天道”和合,“性即天道也”,“大其心”容载万物,视百姓为我的兄弟姐妹,万物为我的朋友伙伴。“民胞物与”为不同文明之间形成平等、友善、和谐的交往关系、营建地球美好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智慧。

——摘编自任俊华、胡丹丹《儒学“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胞物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胞物与”思想的现代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朱熹盛赞并为之作跋的《程董二先生学则》规定:“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每条之下均提出具体要求,如“读书必专一”要求:“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相呼必以齿”要求:“年长倍者以丈,十年长者以兄,年相若以字,勿以尔汝。书问称谓亦如之。”该学则
A.旨在引导学生考取功名B.说明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C.表明程朱理学正式形成D.重在规范言行提高修养
2022-03-30更新 | 416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龙西北八校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共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熹的这一论述意在
A.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B.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C.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D.摒弃儒家的礼制传统
2022-03-26更新 | 862次组卷 | 22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鸡东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陆九渊受朱熹邀请到白鹿洞书院讲学,他对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义与利是"吾心"所"固有",而"志"即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动机.只要存平"志"。使向干"义",则斯人为君子,反之则是小人。朱熹对此大加赞赏。二者的认识
A.折射出士人的社会责任感B.受到"致良知"理论的启发
C.带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D.打破了传统儒学信仰体系
7 .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圣人为天地立心,就像孝子为一家打主意。圣人为生民立命,就像孝子为一家立家业。若无孝子,这一家会离心离德,也会倾家荡产。若无圣人,则天地之道亦几乎熄。其意在
A.强调孝道的重要作用B.倡导树立社会责任感
C.主张克服过度的欲望D.说明儒学的衰落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对于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王阳明认为,儒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伏羲的历史,《礼》《乐》为夏商周的历史,经与史并无不同。这一论述
A.割裂了心学与儒学的历史关系B.强化了儒家学说的地位
C.反映了明代史学研究氛围浓厚D.隐含了一定的叛逆色彩
9 . 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朱熹强调“圣德至道”,他认为:道是人人共同必由的道路;德是每个人自己要明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要去践行的准则。这表明朱熹
A.强调人的主体地位B.注重内心的道德自觉
C.重视社会人伦和谐D.主张民众的礼乐教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