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分析它们最终(汉代)还是流行开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批判思想家在政治、经济、思想学术方面的思想主张。并分析批判思潮出现的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以《春秋》经的权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统”,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孔子的“吾从周”仍是肯定了周朝的封建制,而董仲舒的“大一统”则已是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使儒学成为“独尊”的国家意识形态,由此完成了“汉承秦制”与儒家文化的整合。如余敦康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一种与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文化模型,不是在先秦而是在汉代才最终形成的。”

——摘编自李存山《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

材料二   朱熹把《大学》中的一些理论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3 . 在朱熹看来“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朱熹强调的“理”是
A.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
B.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C.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D.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
4 . 朱熹的新儒学思想,远承孔孟,吞吐诸儒,吸收佛老哲理方法,融入儒学,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故能“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这主要说明朱熹的理学思想
A.以提高个人修养为出发点
B.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初衷
C.构建了缜密的哲学体系
D.形成体系,集古今之大成
2019-09-2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德惠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朱子《家礼序》称:“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于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于世。(熹)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以为一家之书。……于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这反映出朱熹
A.推崇三代之际礼制制度
B.欲恢复三代的礼制秩序
C.依托先秦礼制重建秩序
D.致力于三代礼制的整理
6 . 节妇是夫死不改嫁而终生守节的女子,烈女主要指殉夫而死的女子。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期节妇、烈女数量如下表。据此可知
朝代统治时间(年)节妇数(人)烈女数(人节烈合计(人)
隋唐326322961
两宋319152122274

A.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相当强大
B.隋唐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兼收并蓄
C.两宋时期理学发展,备受推崇
D.自隋唐至两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材料四: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019-06-25更新 | 93次组卷 | 16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朱熹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朱熹继承并发展了
A.孟子的性善论
B.孔子礼的思想
C.荀子的性恶论
D.佛教的天命观
10 .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B.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2019-06-03更新 | 857次组卷 | 6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