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末清初思想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2019-01-28更新 | 1741次组卷 | 23卷引用:【市级联考】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明清时期的科学家徐光启主张“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永世利”,思想家黄宗羲则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地理学家徐弘祖提出“大丈夫当朝碧海而幕苍梧”。这表明,明清时期的思想家们
A.探索实行“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B.践行了“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
C.具体应用“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
D.顺应了“西学东渐”的时代需求
2022-04-26更新 | 321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顾炎武著作颇丰,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地理学著作、文集七论(《郡县论》《钱粮论》《生员论》《军制论》《钱法论《田功论》《形势论》)和读史札记《日知录》。其著作都是为研究‘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而作。据此可知,顾炎武
A.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具有经世致用的精神
C.主张重建儒家信仰体系D.改变了学术发展方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王夫之在《尚书引义·泰誓》中说:“人无易天地,易父母,而有可易之君。”他又说:“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据此判断,王夫之这一说法(     
A.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B.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为主要目标
C.具有一定民主启蒙色彩D.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A.鼓励发展私欲
B.突出个性自由
C.主张实行分封
D.反对理学禁欲
2018-01-03更新 | 2082次组卷 | 20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中学2019届高三一诊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如表黄宗羲心目的三种社会形态,据表可知,黄宗羲(     
自然社会(有生之初)理想社会(三代及以下)后世社会(三代以下)
状况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君为主,天下为客。

A.赞同恢复三代的理想社会B.反对君主制度的存在
C.初步形成了近代民主思想D.对传统体制有所反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
2018-04-13更新 | 2073次组卷 | 6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18年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传统君、臣,民关系的最大弊病在于君权至高无上,导致君臣,君民关系失衡。为此,他提出“天子一位”“禄以代耕”,实际上就是把君主置于与普通民众同等的地位,以表达君、臣、民在政治上的互相平等。顾炎武的主张(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B.体现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
C.根源于自然经济的解体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9 . 经世济民思想体现知识分子传统治学理念和社会责任担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和时代精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云:“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董仲舒的意思就是要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高下有宽度的节限中,来维持一个相当有伸缩余地的社会经济水平。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

------据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他们都跟着变动。换一句话说,就是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

------摘编自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以西汉和唐朝为例,说明统治者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分析其历史价值。
(3)从材料三的角度,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在经世济民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针对程朱理学派的“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心本论”,黄宗羲开宗明义地提出了“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的宇宙论命题,认为充塞宇宙天地、贯通历史古今的,都是“气”。这表明黄宗羲
A.从经世致用角度批判传统理学B.科学解释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C.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哲学思维D.拉开了晚明思想解放运动序幕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