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影响和兴衰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现存上海博物馆的两面西汉时期青铜镜,当其光亮的镜面承受日光或灯光(聚光)时,墙上就反映出与镜背相对应的图像,说明时人已经发现“透光”现象,并掌握了必要的研磨技术。这反映出汉代
A.贵族生活的奢侈靡费B.手工业得到政府支持
C.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D.物理学形成完整体系
2020-11-0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百分比
公元1-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
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欧洲的文艺复兴初期四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纸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削除了封建制度……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你认为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3 .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说:“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理解比较准确的应该是
A.中国古代对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着的
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重视对人的研究,不重视对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2019-02-26更新 | 459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华文化悠远浩博,从孕育产生到恢宏壮大,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文化体现了不同的特征,下列对明清文化概括最为妥帖的是(
A.集成与转型B.奠基与经典C.鼎新与革新D.经世与玄思
5 . 鲁迅先生就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有一段论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文化的封闭性
B.中西不同的社会环境
C.中西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同
D.中国古代应用技术落后于西方
2018-10-22更新 | 610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A.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2018-10-22更新 | 715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018-10-17更新 | 1140次组卷 | 29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   中外重大发明所占比重的发展趋势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中国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年后中西重大发明所占比重出现巨大反差的原因。

2018-10-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霞客(1589—1641),明朝江阴人,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其代表作《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具有深远影响。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喜欢旅行。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他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经过考察,他否定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禹贡》中认为“岷江导江”的说法,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通过其作品,徐霞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读书,并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学说。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逐渐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从而冲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他对落体运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他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运用实验研究科学的新方法。因此,他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请完成:


(1)根据材料,概括徐霞客和伽利略取得科学成就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条件及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徐霞客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为例,简析科学发展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