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以下人物及其观点所体现的共同诉求是(     
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 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章太炎:“公理之未明, 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之一
梁启超:“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学习西方,救亡图存B.广启民智,自强求富
C.暴力革命,实现共和D.实现工业化,与西方商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有史学家认为“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该观点认为“中体西用”
A.使封建文化形成新质文化肌体B.促进近代文化转型的作用有限
C.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模式D.阻碍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
2022-03-09更新 | 315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1866年,清廷发生“同文馆之争”。奕䜣奏请在京师同文馆中添设“天文算学馆”,拟在科举制名下的秀才、举人中招生,这引发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倭仁强调“西学”可以由外省的俗人去讲,京城的士大夫、官宦和皇帝千万不能讲。这场争论
A.危及到了清朝统治B.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C.促使西学深入人心D.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
4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1850-1899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教育、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传播中断B.维新思想得到较快发展
C.学习西方受到实用观念影响D.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思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中对1889-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
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
2021-08-2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西昌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认为,“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作用,这种思想就是劝告中国人不要怕西方思想文化的负面影响,相信中国文明在与西洋文明充分接触后,一定能够重构一个新体系。由此可见,“中体西用”思想
A.打开了学习西方的缺口B.是维护封建体制的借口
C.猛烈地冲击了传统文化D.是瓦解封建制度的策略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识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根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编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谈谈你对“中学”与“西学”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䜣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䜣的这一认识
A.改变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9 . 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2020-09-26更新 | 265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英才班)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洋务派官僚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制器,相辅以益其强”,更有淮军将领张树声批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是“遗其体面求其用”。材料反映了
A.洋务派内部官僚矛盾逐步加深B.“天朝上国”心理仍十分强大
C.主张停止使用“中体西用”口号D.洋务运动在实践中存在缺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