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被糊的“屋子”及所用的的“材料”分别是(     
A.清朝封建制度   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制度   民主共和制度D.清朝封建统治   养兵练兵之法
2 . 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推动清末新政以维护统治B.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D.大力倡导思想文化革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2年上海《申报》创刊50周年,报馆借机延请各界名人对最近50年世界及中国的变化进行一次总结,梁启超应邀撰写了《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的文章。

梁启超把近五十年的中国人的进步历史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年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于是曾国藩、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所经过时间,比较的很长——从甲午战役起到民国六七年间止。约二十年的中间,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恰值欧洲大战告终,全世界思潮都添许多活气,新近回国的留学生,又很出了几位人物,鼓起勇气做全部解放的运动。


(1)按照梁启超对“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的分期,请你列举“第一期”“第二期”与“第三期”的主要思潮。
(2)请提炼一个主题或一个关键词概括材料中五十年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并结合史实加以阐释。
2022-02-09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

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洋务派一开始“练兵制器”以“求强”,之后开办民用企业以“筹饷”“求富”,再后来,他们中的许多人逐步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进步性,主张作一些必要的变革。这反映出(   
A.洋务派已冲破中体西用的藩篱B.学习西方成为官僚群体的共识
C.洋务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D.洋务派对西学的认识不断深化
2021-02-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时农民战争更大。”由此可知,洋务运动
A.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C.突破了君主专制制度D.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7 . 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2020-09-26更新 | 265次组卷 | 24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堂堂天朝上国竟被外来英法小夷'打得惨败,乃至京师沦陷、皇帝“北狩’的奇耻大辱迫使人们思索,一些思想家开始隐约地觉察到西方文明在中国古老文明前所显示的优越性。”下列选项对材料中的“思索”分析最合理的是
A.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B.清廷行宪政以维护秩序
C.维新派兴民权启迪民智D.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
9 .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道: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属于“器物层面”的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10 . 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
A.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B.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C.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D.有其时代的合理性
2020-01-08更新 | 384次组卷 | 22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