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两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引进了西方机器生产技术.他们被后世称为
A.洋务派B.维新派C.立宪派D.革命派
2022-03-1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1864春,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原函中指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革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职。1896年3月至10月,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给多位朋友的信函中谈到了出访欧美的感受,在给某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此行遍历诸大邦,亲觇(视察)富强之实效,中国地大物博,果能上下一心,破除积习,力图振作,亦何事不可为,日本变法以来不过二十稔(年)耳。”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李鸿章更加明确强调:“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

材料三   戊戌政变后,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太后曾对李说,“有人说你是康党”(与康有为同党),李鸿章回答说:“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引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问题:
(1)李鸿章为何要把信函写给总理衙门?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鸿章思想变化的看法。
2020-04-2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3 . 梁启超笔下的甲午战争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写了《戊戌政变记》,发表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以下——节选了日记中相关内容:

“唤起吾国民四千年之大梦,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昔日本当安政间,受浦贺米舰一言之挫辱,而国民蜂起,遂成维新。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圆明园之变,再经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债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此亦事之无如何者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昔日本当安政间,……,遂成维新。“是指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
(2)材料中的“两次圆明园之变”之那两次事件?你对作者这两次事件后国民“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的结论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3)你如何理解梁启超笔下的甲午战争?
2020-04-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戈登留言

1880年,前洋枪队领袖戈登离华之际,留言给李鸿章,对中国提出以下建议:

①与外国议约,或先将其意暗询别国。因各国互相猜忌,若某款吃亏,必为指出。

②中国一日不去北京,则一日不可与人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著。

③陆军无劲旅,则水师无退步。今宜先练陆师,再练水师。

④中国有不能战而好言战者,皆当斩。

⑤应多方帮助华商出洋,径向制造厂购货。

⑥亟宜设税务学堂,令华人习学关税事宜,以备代替外人。薪水宜照外人例优给。


问题:你如何看待戈登的这些建议?
2020-03-1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1月)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机械学:火车头之制造法。化学: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晚清出现的这类考试内容旨在选拔
A.科技人才B.通经人才C.军事人才D.外交人才
2020-03-1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1月)考试历史试题
6 .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晚清的西学东渐其实质是由模糊到清晰,由表及里地追求民主和科学的过程,这是由当时社会形势发展所决定的,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2020-03-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1月)考试历史试题
7 . 耽误时机的40年

从1860年开始的40年是中国革命明显的孕育时期——旧的制度似乎又要运行起来,西洋的方法有些已采用了,而中国的进步比较起来是如此之迟缓,以至于变成一只在更大的外国侵略面前坐以待毙的鸭子。帝国主义列强互争雄长,到1898年达到可怕的高潮。这时期以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北京而告终。显而易见,这40年中国耽误了时机。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问题:
(1)简要叙述这40年间有识之士是如何学习“西洋的方法”的?
(2)“中国的进步如此之迟缓”具体表现有哪些?
(3)列举4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互争雄长,到1898年达到可怕的高潮”的具体史实。
(4)谈谈你对“从1860年开始的40年是中国革命明显的孕育时期”原因的理解。
2020-02-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实现现代化是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问题:联系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有关史实叙述中国现代化的变革历程。
2019-11-0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体”与“用”

材料一:“以中国之伦理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861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第25卷

材料二:两广总督张树声遗折称:“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

——《张靖达公奏议》卷8

材料三:“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谭嗣同全集》第197页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之说。“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3—4页


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简要归纳“体”、“用”观的变化。
(2)概述材料中“体”、“用”变化的历史背景。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中“体用”观的变化?
10 . 历史的声音

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伟人,他们的箴言犹如暗夜明灯,照亮中国前进的道路,成为时代的声音。请将这些伟人声音一一对应。(在括号中填写字母)



2019-09-1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