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笔译。主要为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等编,固属关系制造;即如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之类,亦皆有裨实用"。上述翻译活动旨在(     
A.批判传统文化B.实现自强求富C.促进政治转型D.变革选官制度
2 . 面对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5世纪之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领先,从此之后在几百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在近代化的进程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不但在物质层面上,也在思想层面上。

——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直到19世纪中叶,我们才开始憬然于“船坚炮利"的“夷之长技"对中国也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到了19世纪末期,才又ー步认识到,在物质层面的后面,也还有社会政治体制的问题。稍后又意识到,不仅有社会政治体制问题,而且还有理论方面的问题,于是,20世纪初就呈现出大量宣传西方思想理论的潮流。

一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一一这就是结论。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之后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物质层面“社会政治体制"理论方面"的重大事件。
(3)材料三中“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走这条道路?
3 . 有学者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反映作者(  )
A.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B.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
C.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D.认为“中体西用”具有一定必要性
4 . 1870—1898年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直是当时的流行语,“举国以为至言”。当时,“中体西用”一词的流行
A.增强了人们的参政意识B.便利了西方技术的引入
C.打破了国人的思想禁锢D.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面对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世纪之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领先,从此之后在几百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在近代化的进程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不但在物质层面上,也在思想层面上。

——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直到19世纪中叶,我们才开始憬然于“船坚炮利”的“夷之长技”对中国也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到了19世纪末期,才又进一步认识到,在物质层面的后面,也还有社会政治体制的问题。稍后又意识到,不仅有社会政治体制问题,而且还有理论方面的问题,于是,20世纪初就呈现出大量宣扬西方思想理论的潮流。

——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之后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物质层面”、“社会政治体制”、“理论方面”的主要事件,并总结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特点。
(3)材料三中“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走这条道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卬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2019-08-07更新 | 189次组卷 | 19卷引用:内蒙古五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李善兰翻译《方圆阐曲》《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释》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时期或两个时期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D.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2019-02-17更新 | 579次组卷 | 17卷引用: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这一论述的侧重点是
A.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
B.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C.论证“中体”和“西用”相互矛盾
D.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10 . “中体西用”的阴魂总是笼罩在人们心头,在中体的框架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腐蚀力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正因为如此,当年的思想先驱或许就蜕变成了明日的保守派,康有为晚年逆历史进步潮流而动不过为其中一例而已。”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中体西用”并非专属于洋务派的主张
B.中国传统文化制约了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步伐
C.近代社会急速变革淘汰一批批时代先锋
D.康有为等人的保守表现为不敢改变专制政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