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原函》中提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之后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但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这种“中体西用”尝试的失败。这说明
A.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效果显著B.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C.中国近代化须要突破体制束缚D.清朝后期统治集团腐败无能
2021-02-0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许多著名新式学堂,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些新式学堂
A.立足于培养实用性人才B.类型单一很难实现预期
C.不再学习儒家思想文化D.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3 . 纵观人类翻译史,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产生影响力的历史。从周朝的翻译活动算起直至"五四"运动时为止的近3000年间,翻译活动经历了三次高潮。

材料一   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梵文佛经逐渐被大规模翻译成中文。译经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汉语词汇,例如∶唯心、本质、因果、意识、世界、五体投地、心花怒放等等,也使儒学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第二次翻译高潮在明末清初。新航路开辟以后,罗马天主教廷派遣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翻译的书籍包括了一些西方科技类著作,如徐光启与传教士合译的《几何原本》等书,其中的《泰西水法》,对中国农田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1865年李鸿章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严复从1894起,先后翻译了《天演论》等10余部著作,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20世纪初,全国出版机构近170家,其中《新青年》杂志社拥有许多译者,如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从事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改造旧文学,建立新文学。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杂志关注俄国和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

——据付胤《论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繁荣》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翻译事业迅速发展。人们大量翻译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济管理和文化艺术文献。同时"中译外"的工作量逐渐加大,四大名著的英文版陆续出版,莫言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北京奥运会之前,北京市政府在全国率先统一公示语的外文翻译。

——据黄友义《40年见证两轮翻译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至唐宋时期"与"明末清初"的翻译高潮有何区别?并指出这两次翻译高潮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至民国初年,中国翻译事业繁荣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1-01-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什么核心思想主张?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近代前期(五四运动前)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这一改变过程经历了哪几个层次?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68年起,上海翻译馆专事西书翻译。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时,其译书籍数百种。其中,多为算学测量、水路兵法工艺、天文汽机化学等。此类书籍公开售卖极为畅销。以上译著
A.初步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B.基本消除了国人仇洋的心理
C.深刻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D.大体反映了时代变迁的要求
2020-12-29更新 | 32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高平一中等三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关注时局,探索新知,不断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需要与思想发展”这一主题。选取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20世纪初,日本近代化的成功令中国人刮目相看,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要自强,近代化要取得成效,必须学习日本,借鉴日本的经验。清政府为鼓励中国青年赴日留学,制定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这对学子影响甚大,学子们“功名利禄之心重者,成以日本为进阶捷径,留学日本遂为大家所向往”。相对而言,赴日本留学的专业中法政、陆军、师范较为突出。这是由于清末时期,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国内修律立宪、地方自治以及废科举兴学堂等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大量需求陆军、法政、师范等专业的人才。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遍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4%,进入大学者仅1%”。

——摘编自《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卬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2019-08-07更新 | 189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材料二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通过以上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把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得最为重要,而对传统儒家的“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做出了否定,对君主政权存在的合理性表露出怀疑。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屈服,出现了所谓“中外和好”的局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看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重大作用,于是对其大加赞赏。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因而必须购买外国枪炮,设局制造枪炮,“以资攻剿”。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的主张及其实践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并简析其影响。
2019-05-2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永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